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痛悼郭小湄老友

已有 3637 次阅读 2022-3-9 19:49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痛悼郭小湄老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0309发布(第29507篇)

今天下午,郭小湄先生的女儿打来电话,沉痛通报她的妈妈郭小湄久病不治于2022223日离世,终年88岁。闻讯我们深感悲痛,谈及结缘红学和在广州看望郭小湄的情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毛庆耆先生和家人节哀。

为表达我们对郭小湄老友的思念,现重发《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中有关郭小湄老友的部分,写于20105   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载《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5辑,收入《红楼梦会心录》商务版。

***********************

“山大之星

    上文叙及女学人中,出自北师大者颇多,而山东大学亦复不少,这里想说的是郭小湄老师和庄克华老师两位。据说庄克华入学时郭小湄已四年级了,此后又相继从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

    郭小湄老师是80年会上最初的十二人之一,印象深刻的是她在会下唱越剧“梁祝”,神韵宛然,和擅唱京调的李爱冬一起,北曲南音,相映相彰,成为大家喜爱和追捧的“明星”。初会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红学研讨会上似乎不常见到她;但因不久从大连调到了广州暨南大学,我姐姐在广州,我只要有机会到广州就一定会去看她。每去广州,在学界我必访的有两位,一是中山大学的曾扬华,一就是暨南大学的郭小湄了。记得某次去穗多年不见了,乍见之下她已银发满头,彼此惊喜交加。2002年中秋雅会,她又兴致勃勃,远道来聚。因此,我与她颇有相见之缘,加之电话虽稀而不断,故而熟悉起来。她虽较我年龄长、学问深,但毫无隔阂,任性而谈,无所拘束。

    如果翻开《红楼梦学刊》,早在创刊号上就已见到郭小湄的名字了。那是“红注集锦”中的《说‘侬’》,对注释中的古代吴语自称的说法有所订正和补充,因为古诗中不是苏州人写女子自称也颇有称“侬”者,故尔现注欠严密。这虽是一则短文,却透露郭小湄不仅细研《红楼梦》,且于古典诗词一道同样熟悉并成绩斐然,事实正是如此。有关红学方面的文章就我的闻见范围内就有《红楼梦中的‘真’与‘假’》和《略论红楼梦中的时空观念》,前者刊发于《红楼梦学刊》80年第4辑,后者刊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0辑,都是八十年代之初红学刊物最早的作者,此二文乃郭小湄和她夫君毛庆耆共同署名的,另有她本人署名的万余字的长篇论文《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这是一篇全面的、中肯的,从作品出发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应为一篇用力之作。对于明清小说中的另一位名家蒲松龄,她有一份长达二万多字的《蒲松龄论纲》,其力度不逊于对曹雪芹。尤为难得的是郭小湄还能做宏观的理论研究,即超越了具体的作家作品,对中西小说的概念作了一番宏观的历史的考察,将“小说”这一名词的内涵外延在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演变加以比较,“不仅仅是对一个符号的理解问题,其目的在于从比较中探求两者在实质上的对应关系和各自的特点。”文中博引旁征,除中国古籍和古代小说外,还引用了多种西文辞书、外国作家的作品及其所著的文学史的原文。从《中西小说概念演变历程》这篇论文反映出的学术视野和外语水准,在同辈学人中恐怕是少有的。小说之外,郭小湄还有戏曲方面的,主要是关汉卿研究。1978年就写了《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一文,又有与毛庆耆合作的《论王国维的关汉卿研究》。

    小说戏曲之外,我以为郭小湄更钟爱诗词,不仅是研究,更时有创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她便有一系列诗词名篇的赏析短章,如李白、李贺、李煜、李清照等。其中《李清照〈醉花阴〉解读》是从该词的英译谈起的,提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的《词百首英译》将此词的上片译为无人称,下片译为第一人称,未必妥当。文中引出下片的英译文,接着在对该词逐句解析之后,认为“全词无人称,读者却感到有人贯穿全词。至于是你、我、他(),无关紧要。读者已经和词的情境中的人融为一体。这正是中国诗词的奥妙之处。”这是很有见地的。另有一文是对陆游名篇《书愤》的逐句解释,文末以此为例对律诗的平仄如何组合排列详加图示说明。此文写于1959,足见她早就熟悉声律,研习试作了。赏析文章多矣,但能及于翻译或注重声律者,似乎少见。诗词方面短章之外,不乏巨轶,除脱稿于79年的《杜甫诗歌成就及其原因概述》外,她有一部长达四万字的《清代山水诗概述》,从清初到乾嘉以至鸦片战争前夕的重要流派和诗人都有扼要而具体的评介,像是一项专题研究的成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几位晚清至近代的闽籍诗人的考订评述,这就关涉到郭小湄的家世背景、先辈渊源了。

    2002年的中秋雅会期间有一个重要节目是游览钓鱼台,对于郭小湄而言,这是一次怀旧、访古、追寻先辈踪迹的难得机遇。小湄母亲的外祖,即为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人,同治进士,曾为太傅,即溥仪的老师。钓鱼台一地,系民国后皇室赠与陈宝琛,陈故世后,作为祭祀公祠,奉其画像于钓鱼台之青青簃。在其生前,此地应有诗文之会,参与其中的,似还有小湄的伯祖父郭则沄等闽籍诗人。治红者当知道,郭则沄还是《红楼真梦》的作者。总之,钓鱼台一地同郭小湄祖上有着丝丝缕缕割不断的联系,能触发后人历史的记忆和无尽的遐想。今天的钓鱼台是国宾馆,其规模和建筑自然迥非昔日可比,但有些老建筑还是保存了的。记得那天风和日丽,我随郭小湄走过不止一个院落,已记不清是否有一处即为青青簃遗址;但令我印象很深的是郭小湄流连其间,特意留影。在钓鱼台的其他场所,她也拍了不少照片。后来,她曾精选了若干洗印寄我作为纪念。对于乡先贤的事迹和作品,郭小湄十分上心,如林则徐族兄林昌彝与其《射鹰楼诗话》、陈宝琛弟子黄懋谦佚诗、郭则寿及其《卧虎阁诗》等,她都有专文,或考订、或评介、或追念,很有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以郭小湄的学养功底,在高校执教可谓游刃有余。南下之后,因其教学出色竟遭个别有权者的妒忌而过早退休了。她个性正直耿介、淡泊名利,再也没有回到教学岗位,这是十分可惜的,我理解她的选择。

    2006,我收到了上下两厚册精装的毛庆耆、郭小湄合著的《中国文学通义》,岳麓书社出版,一百另六万字。这是他俩晚年检点过往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汇总,是长年累月精神生产的结晶。其中有关诗词、小说、戏曲的作家作品论说,多出自小湄之手。此书有一个别名,叫做《惜日文存》。我更喜欢这个别名,它至少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昔日”,往昔之文,今日存之;一是情感上的“珍惜”,岁月流逝,然心血所凝,当惜之念之。《文存》不包括郭小湄的创作,此前,我曾央求一睹她的诗词创作并建议结集,她选了十余首打印寄给了我,几乎都是词作,感时、伤事、怀旧、自慰,题材颇为广泛,篇篇见真情、字字经斟酌。末页下端附言:“只给你和李爱冬看,万勿外传,切记。”我尊重他的嘱咐,收藏至今。在《惜日文存》后记的收束处有郭小湄新填的《贺新郎〈唱夕阳〉》一首,这是印在公开出版物上的,当可照录于此.词曰:

 

         老去心无虑。

         似东风,吹绿黄叶,告别云雾。

         沉沉流光人未老,敢抱斜阳漫步。

         是甚物,令君倾注。

         过眼光阴能有几,怎知得,又是流年度。

         书稿定,岁将暮。

 

         此生未有堪悲处。

         百忧宽,消闲共赋,沐风听雨。

         试作残年高歌饮,我带余辉起舞。

         唱一曲,黄昏几许。

          辞章若能遗尘世,胜绝那,象笏堆满屋。

         天涯情,味留住。

 

        辞章胜于象笏,正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操守。人或谓小湄清高,我却只觉她平易可亲。我们之间惊喜地发现彼此对从前李叔同、丰子恺、赵元任等中外老歌有同好,甚至为了回忆词曲在电话两头唱了起来!这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十分难得的情谊。


附:吕启祥学书郭小湄词作两首  

吕启祥学书郭小湄词作  黄安年的博客/2014421日发布

20143月下旬,我和老伴广东行, 22日上午,启祥赴暨南大学看望中文系已退休多年的红学家郭小湄教授,并学书赠郭小湄词作几幅。今见郭小湄教授裱好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现在授权发布其中两幅。启祥并非书家,只因激赏小湄词作,钞录下来,以表敬佩,更示友情。

DSCN4794.JPG

DSCN4797.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8708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328730.html

上一篇:我的第29401-29500篇博文目录(2022-02-19—2022-03-08)
下一篇:值得一看的葛云飞故居纪念馆、葛理庸葛树滋故居纪念馆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