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三名科学家萨尔·波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因“帮助我们解开了宇宙扩张的面纱”而获奖。这个结果在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但也在极少数人的预料之中,说明诺奖既扑朔迷离又有章可循,而这,也许正是诺奖吸引普通大众的魅力所在。
诺奖扑朔迷离是因为它没有任何风向,捕风捉影都没门,依据往年得奖情况预判当年授奖可能甚或未来授奖趋势,更可能只是预测者的一厢情愿。例如,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已获得广泛应用的光纤通信发明者高锟以及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发明者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于是有人(包括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预测诺贝尔奖将更加倾向于实用性成果;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虽没看到广泛应用但已看到广阔应用前景的石墨烯首次制成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更是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石墨烯的研究热潮;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我们身边的发现突然一跃升到了遥远的宇宙,若从实用性看,这项发现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不会对我们有实际应用。再如,一些机构和一帮SCI迷利用发达的网络和强大的文献数据库精确统计物理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据此信誓旦旦地“铁定”今年的诺奖得主,没想到再精确的计算也没摸着诺奖的风(尽管据说今年的三位诺奖得主曾经也获得过引文桂冠奖)。诺奖面前,不同学科领域平等,不同性质工作(如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等,一种眼光、一把尺子难以挑出诺奖。
正是诺奖的扑朔迷离,激励着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各自岗位上努力创新。如果硬要说诺奖有风向,那么这个风向就是“在某个科学领域中有新的发明创造,而且这个研究成果必须具有持久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价值”(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祖纳·斯万伯格语),因此,从更广泛意义上说,诺奖面前,人人平等。“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设奖学科,行行出状元,个个可能得诺奖。
诺奖扑朔迷离,体现了诺奖的公平性。其实诺奖在扑朔迷离之中也有规律,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这个规律就是轮回。诺奖的这种轮回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诺奖的公平性,尤其是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公平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轮回规律。例如,考察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发现:该奖基本上是由粒子物理(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其他物理(天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等)三分天下,轮流坐庄,连续坐庄的机会不多。从1946年到今年,共授诺奖65次,其中粒子物理(高能物理)获奖28次,凝聚态物理获奖21次,其他物理获奖19次(天体物理9次、原子分子物理4次、光学5次、等离子体物理1次)。注意有些年份是两个领域合得。
从另一个角度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轮回,从关注宏观宇宙的天体物理,到关注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再到关注现实世界的其他物理,也基本上是轮流坐庄。以近十年的诺奖为例,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不可能连续坐庄,而其他物理充其量坐庄两次就要让位,而且连续两次也不可能出自同一领域甚至交叉领域。依此轮回规律,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必然要给天体物理,这从如下2001-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领域统计表可以看出。据此我再斗胆预言,明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将从天而降,从宇宙天体深入到微观世界,落户粒子物理(高能物理)。
年度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领域 |
其他 |
天体 |
其他 |
粒子 |
其他 |
天体 |
其他 |
粒子 |
其他 |
其他 |
天体 |
预测诺奖是有意思的,它除了带有游戏味道外,至少还可以帮我们一年一度将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梳理一遍,相当于来一次全方位的文献调研,这无疑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大有裨益的。诺奖揭晓之后,更多的是解读。解读诺奖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诺奖成果,领悟诺奖得主的科学思维,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但同样的,我们不应把诺奖当作一种风向标并以此引领我们的研究方向。在我看来,诺奖是奖励已有的科学成就,无意影响未来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把诺奖得主作为学习的榜样,但没必要步其后尘。诺奖成果是“过去所没有发现过的成果,甚至是过去人们所未能意料到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语),这类成果希望人们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因为它们都要靠自由探索才能取得,引导和规划都产生不了诺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