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作为主席参加了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人家读博士都是经历“三年困难时期”,这位老兄却把“三年困难时期”变成了“八年抗战”,直到不能再抗(再抗就要除名了)。尽管坚持了八年,但最终的战果也就是勉强够拿学位的水平。
导师在介绍这位老兄的基本情况时发表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现在评优秀导师,大家的眼光都盯着他是否培养了全国“百篇”,其实,能够把完全不是博士那快料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博士,也应该是优秀导师,甚至更应该当优秀导师。
对的!麻布袋绣花,不一定越绣越差,但要绣出个LV出来,比登天还难!李敖说:“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将木杵磨成牙签绝不比将铁杵磨成针更容易!
另一位导师说,有些学生,招进来后你只要给他一句话,再也不要你操心,三年后他就可以以优异成绩毕业;而有些学生,你天天围着他团团转,天天对着他口沫四溅,也是徒劳的,他照样寸步难行。(当然,这里也许有导师的问题。你不团团转,不口沫四溅,兴许他阔步前进了呢!)的确,这种体会其实每位导师都会有,王选院士发现:“把同样的资料拿给年轻人看,优秀的年轻人一看就能够找到启发,产生灵感,有些人就没有什么灵感产生。”
作为导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即使是在“英才”济济的今天,我等水平平平的导师们得天下英才不易,有机会有能力教育之就更难了,因为“英才”的聚集也是符合马太效应的,“英才”学生一般聚集在“英才”导师周围。我等非英才导师,只好怀着葡萄心理,继续用李敖同志的话来安慰一下自己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无乐也;(‘教徒弟,打师父。’又有何乐?),得天下之蠢才而骂之,一乐也。”
当然,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天职,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用“蠢才”来污辱学生。得天下“蠢才”而骂之,不该也。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乐也;得天下之“蠢才”而教之,亦乐甚至更乐也。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好之,优秀导师也;得天下之“蠢才”而教好之,亦优秀导师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