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两年前,闺女还在念初中时,接受了一位教授的“面试”,面试题目是即兴谈谈对“学习”二字的理解。闺女将《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改造成“学而时习之,习而时学之,不亦说乎?”谈了她的理解,被教授赞扬得神魂颠倒。
其实,闺女理解的“学习”,境界还不高,似乎只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劳动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向别人学习。孔子还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另外,学习不完全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劳动过程,它还可增强人的幸福感。“活到老,学到老”,说明人的本性是爱学习的,学习也使人“活到老,乐到老”。柯云路先生“《论语》的读法”一文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学习还能使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人不知而不愠。可见,学习是一个自娱自乐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不以名利为目标;学习的回报是修养、境界、眼光。读《论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确实会“实受其福”,确实能找到安抚自己灵魂与造福社会的精神依托。
摘录柯云路先生“《论语》的读法”一文中关于“学习”的观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何其普通,又何其意味深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包含了一种以学习为幸福的快乐情操,这是一种值得赞扬和向往的精神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你学习了,有知识有本领了,就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切磋,这句话进一步丰富了以学习为幸福、为快乐的概念。接下来的话特别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虽然有学问有本事,但不被世人和环境理解,这时怎么办呢?孔子的教导是,不生气,不怨恨,这才是君子,这才是高水平的表现。
孔子的每一个教导都如同这句话,是他阅读历史和探究当代总结出来的,不仅是理论,更是他切身的体验。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特别是从小就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一定经常身处不被人理解的困境,他在《论语》中也发出“莫我知也夫”的感叹。在发出这种感叹的同时,孔子也多次谈到“人不知而不愠”,即不怕别人不理解,不怕别人不知道。“人不知而不愠”,从最低层次讲,可以减少自己不被理解时的心理伤害;高一个层次,可以使自己努力提高,更有作为;再高一个层次,能带给人完整的信仰力量。孔子把它提炼为一种时尚的美德:即使你得不到理解,也依然乐而“不愠”,于是你更成长了,更坚强了,你也便有更多的朋友自远方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