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于近日全部揭晓,八位科学家获得三个奖项的桂冠。《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一篇文章(作者Jack Grove)分析了这八位新科诺奖得主的本科求学经历,有个出乎意料的发现。
八位新科诺奖得主中,只有一位本科毕业于牛津剑桥(Oxbridge)或常春藤联盟这一类全球顶尖高校。相反,有三位的本科学位是在相对现代的院校(或叫新兴院校)取得的:化学奖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读的本科,这所大学是在巴黎大学解体后于1971年开办的,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Charles Rice和Michael Houghton本科分别就读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前者在1959年才获得大学地位,后者于1963年开张。还有两位在小型大学或文理学院(small universities or liberal arts colleges)获得本科学位: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在加州波莫纳学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Harvey Alter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
文章说,今年的诺奖得主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诱人前景,即未来诺奖得主的教育背景可能与过去大不相同,而且更加多样化。老文读到这些,不由为在求职、进一步深造等“卡脖子”环节深受看第一学历(俗称“出身”)困扰的同学开心:科学上的“皇冠”诺贝尔奖不看“出身”,可以朝着诺奖级成果的目标往前冲。
英雄不问出处,前提是你要先把自己变成英雄或做出英雄般壮举。接下来的问题是:“出身”不好的同学如何才能得诺奖?
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校和老师来说,更加重要,一方面便于有的放矢培养最顶级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更广泛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得不插几句。昨天下午,老文跟一位从其他热门专业转到物理学院的本科女生交流。女生说,她之所以转专业,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感觉。之前的专业尽管很好,但她找不到感觉,而且越努力学它越找不到感觉。相反,她说她在中学就对物理特别有感觉,看到满篇公式特别有亲切感,每天早上一醒来就有打开物理课本的冲动。老文对女生说你这是要得诺奖的前兆。第一,从今年的诺奖结果看,女性得诺奖的机会越来越大;第二,像诺奖这样的顶级成就,往往靠直觉,也就是你说的感觉取得。许多名人名言说的所谓天赋加勤奋,可能打造一座高原,但创造高峰的,往往是直觉。
在老文这样的离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距离的高校当老师,激励学生朝着诺奖级成果努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追求诺奖级科学提供环境和途径。机缘巧合,昨天晚上,老文正好读到Jack Grove的文章,如获至宝。
其一,有人认为,新兴大学实施的更具实验性(more experimental)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也许是一些诺奖级成果的关键因素。
英国前科学部长Willetts勋爵说,一所老牌大学可能非常创新,但有个有趣的问题,即能否通过建立新机构来鼓励新的研究方式。由于诺奖往往从二三十年前研究人员年轻时所做的研究中产生,因此,来自诸如东安格利亚大学那样的1960年代创办的大学的学生和年轻研究人员的工作,现在开始得到国际认可,这并不意外。
其二,新兴大学往往不像老牌大学那样拥有众多学术权威,这可能更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创新。
1966至1975年间曾在东安格利亚大学教生物学、现在是诺丁汉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誉教授的Michael Balls说,年轻科学家带头从事研究和教学是1970年代早期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大约有30名不超过30岁的新讲师,加上六名老牌教授。考虑到已经建立起来的非常民主的制度,我们经常投票超过他们,特别是当他们试图让我们以传统方式做事时。”特别是,“我们受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新颖性和自由度的极大刺激,这一点也传递给了我们的学生。”
值得指出的是,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Paul Nurse爵士在1970年代初是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博士生,而他自己的第一个博士生Dennis Brown也是该大学的本科生,现在是哈佛大学的医学教授,之前还担任美国生理学会主席。
其三,小型大学提供的更紧密的师生互动机会和本科生科研项目,有无与伦比的奇特作用。
科睿唯安高级引文分析师David Pendlebury研究过美国科学家的本科背景,他指出,像Doudna本科就读的加州波莫纳学院那样的大学在鼓励女性攻读理学博士方面的记录比精英研究型大学好。但更重要的是,在小班授课的环境中比在大教室里讲课更可能发展紧密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这类大学的本科生通常有机会与教授一起进行真正的研究,而在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学,动手或操作性的工作通常由研究生和博士后完成。
老文尤其认可这一点。考察科学史,不难发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大多在本科阶段就开启科研历程了,或自己独立做,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或跟着老师一起做,如麦克斯韦、费曼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