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哪些人容易自我评价为“一流” 精选

已有 13703 次阅读 2020-10-29 09:42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巨鱼微池塘效应, 一流人才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大鱼小池塘”效应(“big-fish-little-pond” effect),说的是,我们喜欢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同类人作比较,然后再产生更好或更差的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

如果你是非名校或排名靠后学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换言之,你是小池塘里的大鱼(the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那么你对自己的学业能力评价很高。现在,假设你转到一所名校或排名靠前的学校,那里的学生普遍优秀,成绩大多比你好,那么你现在成了大池塘里的小鱼(the small fish in a big pond),尽管你的能力没有变,但你开始怀疑自己,并给自己比以前低的评价。

“大鱼小池塘”效应自1980年代中期被发现以来,不断被研究和证实。最近,北卡罗来纳大学Ethan Zell和Tara Lesick发表在《社会心理学和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一项研究证明,在极端的社会比较条件下,这种效应会加剧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排名很低的群体中获得极高的成就(用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说,叫鹤立鸡群)时,他们的自我评价将爆棚(boost),反之亦然。他们把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大鱼小池塘”效应叫“巨鱼微池塘”效应(The Huge-Fish-Tiny-Pond Effect)。

首先,研究人员请187名大学生完成一项包括完成句子在内的口头推理测试。研究人员告诉受试者,来自他们大学和39所其他大学的学生完成了同样测试。

受试者收到了不同信息,包括他们相对于自己大学同学的成绩,以及他们的大学相对于其他大学的排名,分四种情况:

大鱼小池塘:受试者的成绩好于65%的同学,其大学排名好于35%的大学;

小鱼大池塘:受试者的成绩好于35%的同学,其大学排名好于65%的大学;

巨鱼微池塘:受试者的成绩好于85%的同学,其大学排名仅高于15%的大学;

微鱼巨池塘:受试者的成绩仅比15%的同学好,但其大学排名高于85%的大学。

然后,研究人员请受试者评估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测试成绩。正如预期的那样,小池塘里的大鱼,即那些在稍低于平均水平的群体中成绩稍高于平均的人,比大池塘里的小鱼给了自己更好的自我评价。但在另外两种情况下,这种效应明显:微池塘里的巨鱼,即那些在远低于平均水平的群体中成绩远高于平均的人,认为自己甚至比小池塘里的大鱼更好,而巨池塘里的微鱼则认为自己比大池塘里的小鱼还糟糕。

如果受试者知道他们的成绩在全体受试者中的水平,也就是跳出池塘,知道总体情况,就像高考生通过查询可以了解自己的成绩在本省所有考生中的排位或百分位一样,这种效应会有什么改变?这点很重要,因为在一个远高于平均水平的群体(巨池塘)中,得分远低于那个群体平均水平的人仍然可以有相当好的客观成绩。

研究人员考察了这种情况。一些在巨鱼微池塘条件下的受试者被告知他们的成绩好于35%的所有受试者,而在微鱼巨池塘条件下的受试者被告知他们的成绩比65%全体受试者好。这意味着者比者的成绩低30个百分点。然而,巨鱼微池塘效应仍然存在:他们比后者更高估自己的能力。这表明微池塘里的巨鱼容易忽视群体排名信息。

为什么这样?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效应是由人们关注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地位,而不是他们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比较驱动的。在其群体中排名非常高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价都很高,无论他们群体本身的排名是高还是低。同样,那些在群体中排名低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都很低,无论他们群体的排名如何。这让人不由想起有圣人诤言:人最在意的,往往是身边几个人。

时下,大学都在声称培养一流人才。巨鱼微池塘效应揭示了人在什么环境中容易自我评价为“一流”。如果把一流人才定位为巨池塘里的巨鱼,那么在成为这种人才之前,学生可能要经历巨池塘里的小乃至微鱼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根据巨鱼微池塘效应,难免令人士气低落甚至萎靡不振(demoralising)。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提升其排名(不管这种排名有没有意义)或自我主张已进入一流行列,对振奋其学生成为一流人才的信心可能有奇特功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256192.html

上一篇:“出身”不好的同学如何才能得诺奖
下一篇:教育评价为何越精确反而越难服众
收藏 IP: 175.9.30.*| 热度|

33 武夷山 刘立 郑强 郑永军 汪育才 王从彦 范会勇 张培昆 周忠浩 郭战胜 信忠保 刘炜 汪炼成 张淑扬 钟茂初 曾杰 黄永义 雒运强 文端智 杜占池 何学锋 鲍海飞 周家作 杨顺华 李东风 刘洋 徐耀 宁利中 陈志飞 崔树勋 王晓峰 李万春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