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莫谈“影响因子”,一谈恐遭鄙视 精选

已有 26170 次阅读 2019-6-22 09:27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影响因子

一些学者常在其求职简历中别出心裁地标注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或体现影响因子的分区。浏览一些学者的个人网页,常见他们在论文列表中也“高亮”了每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他们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公认为或自认为比较亮眼。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Martin Chalfie最近在林道诺奖得主会议上,对正在谋取科研职位的年轻学者说,如果他收到的求职简历中有标注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他会取出记号笔把那份材料“拉黑”。Chalfie教授为什么这么狠?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学者看重影响因子,说明这个学者的“心思歪了”(thinking about the wrong thing)。

恐怕Chalfie的观点要打击一大片了。在一些学者的求职简历和个人网页中,显影响因子越来越成为时尚;在许多其它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也常见言必提影响因子者。

例如,在学术会议上,一些学者不像在作学术报告,更像在自秀或给领导汇报,讲的全是领导才喜欢听又听得懂的东西:发表了几篇几分(影响因子在中国也叫“分”)的论文、正在冲击Science或Nature等。

再如,学者们聚在一起闲聊,聊的不乏“某某最近又发了篇大于10分的好论文(现在好论文的标准提高了,低于10分的都不算),这是他今年的第5篇了。厉害!”“你们学校大于10分的好论文多少钱一篇?”“我们学校不分学科,所有论文都按同一分值标准奖励,太不合理了。”

关注影响因子最甚的要数汤森路透一年一度发布最新影响因子的那几天。有人开心:A杂志今年的影响因子升了,从二区跳到了一区——论文按分区奖励,区高就是钱多,当然开心啦!有人郁闷:B杂志的影响因子降了,从二区降到了三区,评职称的代表作又无缘无故少了一篇——某些单位规定二区及以上论文才能作代表作。即使吃瓜群众,那几天转、评、议影响因子的,也比当年转、评、议引力波的多得多。

影响因子为什么引起学者们如此多的关注和重视?

答案其实就在学者们的言谈中。首先,影响因子被认为是论文质量、水平和影响力的标志,所以重视影响因子就是重视研究质量。许多高校从过去按篇数转向今天按影响因子奖励论文,一些政府部门在人才计划申请表格中要求填写影响因子并明确规定影响因子低于某个数的论文不要填,相当程度就是基于这种认识。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因子的高低之于学者,有如房价的涨落之于炒房者或股票的涨落之于炒股者,论文还是那篇论文,房子还是那套房子,股票还是那只股票,但价值几何,能卖多少钱,不是由论文、房子或股票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行情决定的,这种情况下,除非圣人仙人,谁能对影响因子无动于衷?

如果说学者们关注和重视影响因子,说明学者们的心思歪了,那么他们关注和重视什么才表明心思正呢?Chalfie认为,重要的是“你发现了什么”。他忠告年轻学者:那些试图通过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及与“大牛”拉关系取得职业成功的学者,实际上不太可能赢得大学的终身职位;最终赢得终身职位的人,往往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投身于工作。他还指出,得到一份工作,不是因为论文的影响因子,而是论文产生了影响(made an impact)。

Chalfie的忠告与诺奖得主Richard J. Roberts在《获诺奖的十条简单规则》一文中的建议如出一辙:要想获诺奖,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为得奖而工作,而是只专注于做你能做得最好的科学。

学者们应当只关注发现了什么而不是影响因子,这固然是金玉良言。但Chalfie认为通过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及与“大牛”拉关系,不太可能赢得大学的终身职位,这显然与当下大多数大学的真实情况不符。当然,Chalfie的眼光太高了,眼中全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另外,Chalfie对年轻学者的期望太高了,希望他们求职当去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就另当别论了。

(发表于《科技日报》2018年8月7日1版:莫让“影响因子”乱了心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86278.html

上一篇:不是你牛,只是评价规则向着你
下一篇:大学老师如何摆脱论文压力做有意义研究
收藏 IP: 175.13.97.*| 热度|

71 郑永军 黄洪林 王振亭 武夷山 冯大诚 郭战胜 王从彦 许培扬 刘金义 贾玉玺 谭平连 喻海良 刘立 汤茂林 彭真明 杨正瓴 黄仁勇 李毅伟 郭传银 王卫 梁洪泽 张江敏 李士成 张培昆 施树明 李健民 李海东 邢志忠 郭胜锋 王启云 刘山亮 郭宏磊 徐长庆 黄永义 曾泳春 李东风 周春雷 罗民 王德华 张鹰 陈南晖 钟广法 熊建华 卜令泽 陈楷翰 刘世民 晏成和 胡大伟 康建 何卓铭 徐耀 周浙昆 邓海军 黄玉源 尚可可 李陶 任胜利 孙颉 王崇臣 高友鹤 何学锋 汪晓军 田丰 陆仲绩 甘阳 高义 郁志勇 雷宏江 霍天满 xqhuang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