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近日朋友圈传出的一张复旦大学教授的工资图片,新京报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大学教授的工资多高算合适?
老文想起了一位曾经的博士同学,他眼光独到,常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感。例如,别人都在图书馆查文献、看文献,他却在同样地点专心致志自修计算机——那时有点计算机知识的人都好找工作、好找收入高的好工作。一日,这家伙可能是实在看大伙不顺眼了,很神秘地对老文说:“老文呀!你说你们这般家伙是不是太无聊了,成天拿着那些个脏兮兮的大部头杂志(过刊合订本)翻来翻去,有啥意思呀?毛病吧!”老文说科研本来就是无聊人做的事嘛。这家伙后来终于说出了看破“红尘”的想法:他说他这一辈子是肯定不会做科研的(但毕业后不知什么原因他还是当了大学老师),因为他认为他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做到他导师那样的水平,即使做到他导师那样的水平,又能怎样呢?看看导师过的都是什么样的日子呀!
老文又想起了一个神一样的传说。英国女王安娜有一次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当她知道天文学家们的薪金很低时,表示要给他们加薪,可是天文学家们恳求女王千万别这样做,他们说:“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高收入,那么以后到天文台来工作的将不是天文学家而是一些混子了。”
两个“想起”一个启示:大学教授(更普遍地说是学者)的工资应该有个最合适的数,低于这个数不行,高于这个数也不行。低于这个数,除了新京报所说的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例如催生“读书无用论”,更要紧的是,可能像高于这个数一样,进入大学教授这个职业的,也可能有混子或成混子,因为工资太低如何吸引或留住不想混的优秀人才?
工资太高,大学教授可能像天文学家一样成混子。这说法也许有点言过其实、耸人听闻。但工资太高并不有利于工作,却是被大量研究反复证明了的。例如,最近一项对英国企业高管薪酬的分析发现,高薪酬和高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高工资并不带来高成就;更要命的是,赚更多的钱将使你不再喜欢你的工作。这与之前的大量研究结果一致:更多的报酬,不只是简单的对促进工作没有效果,最终可能降低一个人做好一件工作的内在驱动力。这其中的道理,老文理解类似于人一旦吃饱喝足,再美味的东西也难以吊起他的胃口了,不仅如此,他可能还饱暖思淫欲了。
大牛教授也许都懂这个“邪门”道理。据说爱因斯坦1933年受邀到普林斯顿工作时,特别对普林斯顿提出一个在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高”要求:工资不能给太高,年薪3000美元即可。他并表示,如果在普林斯顿维持一年生活不需要3000美元,还可再低一些。普林斯顿没有答应老爱的要求,当然它不是像今天的许多高校一样对应聘人的薪水要求首先一律砍一刀,而是认为老爱的要求太低,希望再加一码,如果遂了老爱意愿,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说普林斯顿不大气、不重才。普林斯顿于是跟老爱讨价还价,最终说服老爱接受了16000美元的年薪。
老爱当大学教授为什么不要很多钱?他之前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时因职务晋升而工资大涨时说的话中或许可窥见答案:这么多的钱叫我怎么办呢?看看,钱太多的话,就连爱因斯坦这样的最牛教授都挡不住从专注科学问题转而烦心如何对付钱的问题。
还有可增强低薪族阿Q精神的科学发现:工资太高,也不增加幸福感。2010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通过对50万美国居民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一旦人们的年薪超过75000美元,任何奖金——无论是一美元还是一百万美元——都不会显著地改变长久的幸福感。今年“两会”期间,央视做了个类似调查——这应该是对中国人的调查,得到类似结论:30万“高收入”成拐点,再多未必就幸福;超过30万的家庭随着收入越高,幸福感逐渐下降。
被晒出来的复旦教授年薪(应发数约18万,实发数10万左右),在今天的大学教授中应该具有典型性。央视调查的另一结论可能最适合拿着这种年薪的教授们用来麻痹自己少安毋躁、一如继往潜心学问,那就是,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低于8-12万的家庭,他们当中,感觉到“不幸福”的人群比例几乎与低收入群体(年收入1-3万元)相当。
现在可以回答大学教授的工资多高算合适这个问题了。综上,中国的大学教授,年薪30万算合适。这个数,既可让教授们过上体面、甚至最幸福的生活,又能防止教授们有钱就变坏、成为混子,更重要的是,应该可以吸引更多内心喜欢学术但生活所迫不得不远离学术的优秀年轻人加入大学教师队伍。
(写于长沙至南昌高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