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高被引次数的“早熟”型科研新手数量激增

已有 699 次阅读 2025-1-5 18:2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高被引次数的“早熟”型科研新手数量激增

研究人员对为何如此多的作者能如此迅速地积累大量引用次数心存疑问,不过其中一些作者确实是凭真才实干取得优异成绩的。

图片3.png 

一幅特写画面,三个人在书桌前用笔记本电脑打字的手部。

2023年,在发表研究成果尚不足八年的科学家中,有超过450人跻身于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者行列。

一项针对数十万科学家发表记录的分析显示,过去几年里,“早熟”型科学家(即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成为高被引作者的那些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这些早熟型作者中有许多人发表的论文数量堪称“极端”——平均每周超过一篇。分析还发现,这些作者经常以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频率引用自己的论文。一定程度的“自引”在科学论文中较为常见,但平均自引率约为13%,而其中部分作者的自引率达到了25% - 50%。

这项分析于10月15日发布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目前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不过,另一位未参与该分析的研究人员表示,其研究方法似乎是合理的。

该预印本的作者、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专门从事元研究(对科研开展方式进行研究)的医学专家约翰·约安尼迪斯表示,部分早熟型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可疑的发表习惯迹象,他们很可能是凭借天赋和努力才登上这份榜单的。

 

但科学家们表示,这一趋势引发了一个疑问,即为何这么多作者能如此迅速地积累如此多的引用次数。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位于科利奇站)的昆虫学家扎克·阿德尔曼表示,尽管其中可能确实有成绩出众者,但“我认为我们并非突然间就比五年前批量造就出了更多天才。”

早期成就者

约安尼迪斯利用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引用数据库的数据,基于他所谓的“综合引用指标”编制了一份高被引研究者名单,该指标考虑到了论文共同作者的不同贡献程度。该指数综合了多项数据,包括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累计获得的引用总数、科学家在每篇论文作者列表中的署名位置以及个人的H指数(一种衡量科研产出的指标,涵盖引用次数和发表论文数量)。

约安尼迪斯利用这一综合指数来确定高被引科学家:即在其所在领域引用指数位列前2%或者在所有领域中位列前10万名的那些科学家。他将“早熟”型科学家定义为在首次发表论文后的八年内进入高被引名单的人,将“超早熟”型科学家定义为在首次发表论文后的五年内进入该名单的人。相比之下,从首次发表论文到成为高被引状态的平均时间是36年。

图片2.png 

迅速崭露头角:柱状图显示,“早熟”型科学家(定义为在首次发表论文后的八年内进入高被引研究者行列的那些人)的数量在过去几年里急剧上升。相比之下,达到高被引状态的平均时间是36年。

分析显示,在2019年至2023年(约安尼迪斯拥有完整数据的时间段)期间,职业生涯早期就成为高被引的研究者数量显著增加。在此期间,早熟型作者的数量从213人增加到了469人,超早熟型作者的数量从28人增加到了59人。

深入研究数据后,约安尼迪斯发现,31%的超早熟型作者自引次数比其所在领域95%的作者都要多,而且在排除自引的情况下,20%的此类作者会跌出高被引名单。当约安尼迪斯纳入部分2024年的数据时,他发现有17名符合超早熟型条件的作者至少有一篇论文被撤稿。

对于这些发现可能存在一些合理的解释:作者在发现无心之错后可能会撤回自己的论文,而且如果科学家科研成果特别多,他们可能会频繁引用自己的论文。但约安尼迪斯表示,大量撤稿或者高自引率也可能是异常发表行为的迹象。

西班牙维戈大学从事统计信号处理的专家多明戈·多坎波曾使用过一些相同的指标来调查引用造假情况,他表示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是合理的。“这些指标是可信的,对于任何进行科研人员评估的人来说都可能有用。”他说。

引用方面的警示信号

约安尼迪斯发现,一些研究人员不仅大量自引,而且在数量相对较少的论文中就积累了相对较多的引用次数。约安尼迪斯表示,这些发现表明科学家们正在试图提高自己的H指数。例如,他说,部分早熟型作者发表了他所谓的“有时毫无意义的论文”,这些论文包含数十甚至上百次对自己论文的引用。

追踪论文撤稿情况的媒体机构“撤稿观察”的联合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表示,科学家们往往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此类行为。他说,在一些国家,大学在招聘过程中以及授予科研基金和进行晋升考量时会参考学者的H指数,这促使研究人员去提高这一指标。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附属的科研诚信顾问伊丽莎白·比克表示,她和其他调查人员可以将约安尼迪斯的分析作为一种初步筛选工具。

脱颖而出的研究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27岁的医学生马克·切斯勒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出现在约安尼迪斯的超早熟名单上,这表明他的研究成果在其职业生涯早期就积累了大量引用次数。但他的记录并没有引发问题,因为并没有约安尼迪斯所发现的那种可疑发表行为的迹象。约安尼迪斯表示,切斯勒就是一位诚实的研究者的例子,他富有进取心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大量关注。

切斯勒及其同事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合作,于2020年发表了美国首批关于新冠疫情期间物质使用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那篇论文已经获得了2000多次引用。

切斯勒承认,对于与那些发表行为存在疑问的作者一同出现在名单上是存在担忧的,但他认为,如果使用得当,一种针对令人担忧的发表模式对科学家进行筛查的工具将对科学界有益。“预防和积极主动的措施极其重要。”他说。

约安尼迪斯怀疑这份名单“既有非常优秀的人,也有非常糟糕的人”。要弄清楚谁是谁,就有赖于调查人员去甄别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67485.html

上一篇:氢气对失血性休克效果不理想【202501】
下一篇:为何新记忆不会覆盖旧记忆?
收藏 IP: 117.143.180.*| 热度|

2 王涛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