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有感觉吗,细胞有心智吗,蛋白质有感觉吗,在这本书都是肯定的
《有感知的细胞》
《有感知的细胞》一书可能会引发更多争议。在这本书中,认知心理学家Arthur Reber、植物生物学家František Baluška和医学科学家William Miller声称,意识存在于生命的各个层面,甚至到单个细胞的水平。他们说:“生命和心智是共存的。”
这并不是一个新观点。进化生物学家Lynn Margulis在2001年撰写了一篇题为《有意识的细胞》的文章,哲学家Evan Thompson也一直是这种“生物心理学”立场的积极倡导者。在某些方面,心智的普遍性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德国的自然哲学。
为了辩论这一命题,我们是否应该首先澄清我们对感知、意识和心智的理解?Reber及其同事拒绝提供超出“以民间心理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同义使用这些术语”的定义。鉴于缺乏精确的正式定义,也许是不可能,他们的方法可以理解,但这使得我们难以看清利害关系。
作者们的观点宽容到愿意认为即使是单个蛋白质,如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激酶,也有一丝感知。这种蛋白质在细胞中有如此多的不同作用——在运动、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转录等方面——以至于Reber及其同事想赋予它一种主动性。“mTOR是否独立活着?它有‘心智’吗?”他们问道。我认为,只有当人们愿意冒险使这些词变得如此模糊以至于无用时才是这样。
即使在明确活着的系统中,作者们视为意识指标的一些属性同样可以在没有一丝意识闪光的情况下出现。在许多情况下,就像哲学僵尸的概念一样,减去“心智”主观上改变了一切,但在客观上却什么都没有改变。
《有感知的细胞》一书危险地接近于将其对所有生物都有意识的提议视为公理,而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假设。一个作为前提开始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事实陈述(“我们确信知道……所有细胞都是有意识的”),而没有明显赢得那种地位。
Reber及其同事可能会合理地回应说,“无心智直到证明有心智”的立场不仅被证明是有缺陷的,而且在动物行为的研究中也是有害的。人类例外论似乎是合理的零假设,但到了一定程度,将心智归因于某些复杂的行为比假设某种复杂的刺激-反应机制恰好与我们人类所做的非常相似更为经济。
这对于黑猩猩或鸟类来说都很好——但真的,细菌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足够聪明以至于值得怀疑吗?Reber及其同事有力地论证了原核生物甚至我们自身身体的单个细胞经常表现出我们应该称之为至少是智能的行为。名义上相同的细胞对相同的刺激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反应,部分原因是它们的内部状态不同:它们有一种记忆,因此历史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使用生物学中那些准禁忌词汇来讨论这种行为是有用的:目的、目标、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感知的细胞》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论点,即讨论生命系统的属性的适当语言不是机器或计算机,而是认知。
然而,认知并不等同于意识。例如,感受疼痛与拥有一个用于信号压力和损伤的电气系统(如植物所做)是非常不同的事情。对人类来说,疼痛是在神经回路中构建的。在植物中,等效物在哪里?对于这位评论员来说,作者们的“意识的细胞基础”理论似乎主要反映了我们缺乏适当的词汇来谈论生命的复杂能力和主动性,而不拟人化。
但是,即使其论点未能说服人,《有感知的细胞》仍可能引发一场早该进行的对话。要理解生命,我们需要找到除了“自动机”和“有感知的存在”之外的替代模型。我们需要更复杂的心智和智能观点,在这种观点中,意识不是作为一种单一风味的酱汁出现,为生命增添意识和经验的味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