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氢气是人类疾病治疗新选择!

已有 1841 次阅读 2023-10-7 15: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学者在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发表《氢气是疾病治疗新选择》综述文章,全面介绍了氢气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围绕氢气在新冠肺炎相关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进行了重点阐述。文章通信作者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赵明一主任。

Yang M, Dong Y, He Q, Zhu P, Zhuang Q, Shen J, Zhang X, Zhao M. Hydrogen: A Novel Option in Human Disease Treatment. Oxid Med Cell Longev. 2020 Sep 5;2020:8384742. doi: 10.1155/2020/8384742. PMID: 32963703; PMCID: PMC7495244.

氢气具有抗炎症抗氧化作用,这在许多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最近在中国卫生健康委将氢气推荐用于新冠状肺炎治疗方案。临床试验显示,氢气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和肺外器官病理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不过,氢气对人体疾病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氢气发挥作用的可能途径是抗炎症抗氧化,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内质网应激、免疫系统和细胞死亡。相关细胞死亡方式如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等。氢气对多种系统疾病具有潜在治疗潜力。这一文章将重点综述氢气医学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相关基础研究和最新临床应用研究,给氢气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氢气是宇宙最轻的元素,在地球大气中含量极其稀少。氢气曾经用于潜水技术,但由于技术危险性高,并没有取代氦气成为潜水常规用气体。需要纠正的是,氢气用于潜水主要从经济和战略角度考虑,并不是氢气能有效预防减压病或氮麻醉。

人类等哺乳动物某些肠道细菌具有制造氢气的能力,产生氢气的主要是一些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大肠杆菌,这些细菌有氢化酶。肠道也有多种可以利用分解氢气的细菌。氢气在这些细菌之间是重要的能量交换介质,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因素。

1975年,美国学者Dole最早描述了氢气的疾病治疗作用。不过该研究是采用8个大气压氢气,连续暴露的方式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很快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且由于安全性因素高压氢气难以推广应用,这一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在常压下氢气属于生理惰性气体的流行观点也没有因此而消除。 

2007年日本学者发现1-4%一过性吸入氢气具有显著抗氧化,保护脑缺血导致的大鼠脑损伤,这一研究彻底否定了氢气属于生理惰性气体的认识,且由于小浓度氢气的操作安全性和经济性,氢气本身对人体的安全性极大使氢气非常有希望成为理想疾病治疗工具。日本学者还发现,氢气所以可产生抗氧化效应,是基于氢气能选择性中和强毒性羟基自由基和亚硝酸阴离子,且不会影响具有信号作用的功能性活性氧。这让氢气成为明星抗氧化分子再增加了一个筹码。这一研究随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氢气作为疾病治疗新策略,迅速被用于多种氧化和炎症相关疾病治疗研究。许多研究利用细胞学、动物疾病模型和临床人类受试者,先后发现氢气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这些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视,更多学术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大量相关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今天我们已经比较明确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调节工具,通过抗氧化抗炎症效应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氢气在人类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使用氢气非常方便,如通过吸入氢气,饮用或注射氢气水,用氢水洗澡或滴眼,也可以利用释放氢气食品。由于肠道细菌产生氢气也可发挥一定作用,也有通过口服乳果糖等促进肠道菌产生氢气的方法。研究发现,饮用氢水后5分钟血液内氢气浓度达到峰值,而注射氢气盐水则可以在1分钟内达到峰值。

  

640.png


20191231日,武汉发现新冠肺炎 (COVID - 19)后,这一疾病迅速蔓延,给我们社会和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新冠,今天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第七第八版的中国COVID - 19临床诊疗方案中,氢氧混合气吸入已经被中国国家健康委员会推荐为有条件使用的吸氧方法。这一建议让氢气医学迅速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氢气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也受到更多重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05031.html

上一篇:梦境为什么容易遗忘?
下一篇:氢水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初步临床结果
收藏 IP: 117.135.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