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胖人越来越多,根源到底是什么? 精选

已有 5686 次阅读 2023-9-14 08:58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肥胖率增加了两倍,造成了如此广泛和破坏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有时被称为流行病。解释人群肥胖原因首先要准确了解开始的时间,大多数说法都把问题的根源牢牢地放在现代主要是因为肥胖现象开始于现代。但会不会这个观点本身就存在问题,或者说肥胖现象并不是始于现在,而是很早就开始。肥胖会不会从二战前就开始酝酿了?这是今天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的一个挑衅性结论,该研究旨在将肥胖流行病的起源推回到1930年代

该研究对数十万丹麦青年的历史测量表明,在这个问题被正式承认之前的几十年里,社会中最重的成员已经稳步增长。这些发现对肥胖流行的公认叙述提出了质疑,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肥胖专家Lindsey Haynes-Maslow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这篇论文是一个机会也许我们一直在看错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应该回到起点或者,肥胖流行现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她说。

大多数流行病学家追溯到1970年代,当时卫生官员首次观察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肥胖患病率上升 - 定义为体重指数(BMI)高于30。这场危机通常归咎于多吃少动,具体就是战后廉价高度加工和富含卡路里的食物供应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不断增长的饮食份量

但哥本哈根大学的流行病学家Thorkild Sørensen对这个故事持怀疑态度。他怀疑,多年的体型缓慢增加通常先于肥胖,并且可能会出现在历史数据中。索伦森不相信所谓的致胖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他希望历史数据可以揭示其他未知因素是否促成了这场危机。

1970年代之前BMI数据的匮乏通常使肥胖的历史研究成为一个挑战。但Sørensen和他的团队知道两个丹麦政府数据集可能有用。第一部分是1930年代至80年代哥本哈根几乎所有小学学龄儿童的体重和身高的详细记录。第二个包含18年至26年间被丹麦军队征召入伍的19571984岁男性的类似测量结果。这些记录非常丰富,但它们都在纸上,因此无法系统地搜索它们的模式。Sørensen说,将来自所有2,526个受试者的115多万次测量值数字化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工作。

对所有数字化数据的初步分析显示,后来出生的年轻丹麦人的肥胖率往往略高。例如,1930年出生的男孩中有0.18%10岁时被归类为肥胖,而1970年出生的男孩中101.17%归类为肥胖

为了确定这一趋势是整个人口的BMI增加的结果还是仅仅在一小部分人中出现,研究人员观察了BMI分数的分布情况。他们发现,处于较低75%分数范围内的人,其BMI值基本保持一致:例如,一名体重指数为20的陆军新兵,无论他是在1939年出生还是在1959年出生,都会接近第25百分位数。

然而,最高BMI值逐年上升,尤其是在更极端的百分位数内。例如,出生于1940年的最大的1%陆军征兵者的体重指数徘徊在28左右;而出生于1950年的人的体重指数则超过了30。研究团队表示,这些变化导致了肥胖症发病率在20世纪早期到中期逐渐增加,尽管在较低分数范围内的BMI值保持稳定。

Sørensen说,通过对肥胖流行病溯源的出现,这些发现否定关于其起源的一些现有假设,例如加工食品或不活动的影响作用。生活方式和食品生产的这些变化直到20世纪后期才形成。但是,可以解释30年代开始肥胖上升的其他原因尚不清楚。海恩斯-马斯洛推测,它们可能涉及遗传因素或碳水化合物可用性的增加。她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食物态度的改变可能有助于这种转变。索伦森希望与历史学家的合作可能有助于缩小可能的原因。

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项研究的结论。BMI的缓慢而稳定的增长并不一定表明流行的早期发生,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生物统计学家Majid Ezzati相反,它们可能只是反映了体重增加亚流行病特征。更重要的是,该研究缺乏中年人的数据,而中年人被认为是这种流行病的起源。尽管如此,这项研究还是提出了一个关于这种流行病起源的有价值的问题,海恩斯-马斯洛说。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认为对其他叙述持开放态度很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02555.html

上一篇:自由基和氧气水平的关系
下一篇:发现新的蛋白质空间结构
收藏 IP: 117.135.13.*| 热度|

4 崔锦华 郁志勇 郑永军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