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成立30周年,提到首批院士96位。这其中30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两院院士,1995年又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所以两院院士共有34位,在《名家博士论文2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博士论文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中有详细名单并简单议论了几句)。这意味着某种意义上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66位,李恒德是其中的一位。
中国工程院官网对李恒德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ys/40241650.html,李恒德(1921.6.30-2019.5.28)核材料、材料科学专家。河南省洛阳市人。194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7年毕业于美国卡尼基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53年毕业于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在国际上最早阐明铍的滑移、孪生和断裂机制。回国后创建我国核材料专业。在国内首次利用溶胶沉淀法研制出UO2燃料微球,并利用带电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辐射损伤效应。曾深入研究堆用锆合金包壳管中氢化物取向分布和轧制工艺及织构的关系,为在实际生产中防止锆管脆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控制基础。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专著2本。1986-199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及工程科学部主任;1991-1999年当选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理事长;1996年当选为1999年及2000年国际材联(IUMRS)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1:李恒德
1954年,李先生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DEFORMATION OF BERYLLIUM SINGLE CRYSTALS AT 25℃ TO 500℃(铍单晶在 25 至 500 摄氏度下的变形),论文全文,李恒德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982472/。此论文封面给出的学位授予时间是1954年,有明显的修改痕迹,但应该不是随便改的;数据库给出的学位授予时间也是1954年。可能1953年准备的论文甚至通过了答辩,但最终学位授予时间是1954年。此文还以另外两个身份存在,一是DoE下属的Off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有个 1953年9月23日提交的TECHNICAL REPORT,名为:DEFORMATION OF BERYLLIUM SINGLE CRYSTALS AT 25 C TO 500 C. FINAL REPORT,作者:Lee, H T; Brick, R M,网址:https://www.osti.gov/biblio/4406378;二是1956年的学术期刊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ls第48卷1103页,文章第1页下方也清晰标明了这源自李先生的博士论文。
图2:李恒德的博士论文1956年在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ls上发表
李先生1986年出任基金委材料及工程科学部首任主任,至1994年。这个材料及工程科学部,是当时的名字。后来到1996年6月正式更名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沿用至今。
李先生1986年参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组建工作,学会于1991年正式成立,李先生于1991-1999年担任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有一本SCI期刊,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自然科学进展·国际材料),细心的读者或许可以发现,此刊2010年只出了1期!这里有故事。此刊原为NSFC的,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当年有“《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合并”一事,详见目前依然可以检索到的新闻:http://www.scio.gov.cn/xwfb/qtxwfb/202207/t20220715_159776.html。合并了,SCI期刊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怎么办?直接关了岂不可惜?德高望重的师昌绪先生(时年90岁)经与SCI磋商后,果断牵头协调,将期刊名称微调后转给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并在极短时间内组织了2010年这期文章,以避免休刊一年以上(国内好像有严格的休刊一年以上会被关停一说,国际上一般休刊一年以上再恢复也多有不便,比如数据库收录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等)。我有幸参与其中,也因此见过几次师老,真的非常荣幸,被老人家的睿智和担当折服!大师就是大师,真的不是吹出来的!英语也Very棒,90岁高龄了,和老外直接口语交流毫无障碍。差不多十年以后,2021年初,NSFC创办了新的英文期刊, Fundamental Research,也不错,办起来了。
一个有趣的细节,李先生应该是1946年3月从上海乘坐当时米国海军的凤凰号运输船(SS Marine Pheonix)前往米国留学的。这个船上,好像同时还有邓稼先先生和唐有祺先生。两位我都写过,详见:《名家博士论文1:邓稼先先生博士论文1950年普渡大学》和《名家博士论文35:我国晶体化学奠基人唐有祺博士论文1950年加州理工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在关于李恒德先生(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252/index.html)的奖项中,有“2000年 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这是科睿唯安(前身之一是ISI)的。看来先生对这个奖看得很重。
图3:中国工程院院士馆中的李恒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