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哲敏院士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郑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08140.html,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别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郑先生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导师是钱学森先生。郑先生的博士论文题目为:Studies on Thermal Stresses in Elastic Solids(弹性固体中的热应力研究),论文全文,郑哲敏博士论文.pdf,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CaltechTHESIS(可以理解为加州理工学院机构知识库的硕博论文部分)提供此全文,记录为:https://thesis.library.caltech.edu/6715/,DOI: 10.7907/06BJ-3W12。此文文摘也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pqdtglobal/docview/302147207。
郑先生在米国期间的期刊发文记录找到两篇,一是1951年其个人署名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上的Resistance to Thermal Shock(抗热冲击性),DOI:10.2514/8.4392;二是1952年钱学森先生和其一起署名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上的A Similarity Law for Stressing Rapidly Heated Thin-Walled Cylinders(快速加热薄壁圆柱体应力的相似定律),DOI:10.2514/8.4449。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应该是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的Official Journal,在《名家博士论文16: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博士论文1938年加州理工学院》提到:1963年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和the Institute of the Aerospace Sciences合并为AIAA(现出版大名鼎鼎的AIAA Journ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在1953年停刊。关于郑先生的米国生活,推荐一篇很有意思的访谈,《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院士访谈录》,《科学文化评论》第9卷第6期(2012年):101-117,访问整理者为熊卫民和张志会老师。郑先生在此访谈中披露了不少有趣的历史,非常好玩。有其对师爷冯∙卡门、其导师钱学森先生和两者关系的一些评价,也有郑先生本人与导师关系的一些细节。
图1:1955年郑哲敏离美回国前照片
郑先生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俗称“两院院士”。这里有一个细节可以唠叨,就是“两院院士”是不是比“一院院士”厉害?首先应该说表面好像是这样的。“两院院士”很少的,好像只有34位,其中30位是中国工程院1994年成立时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遴选偏工程的院士(钱学森、朱光亚、侯祥麟、闵恩泽、严东生、石元春、常印佛、李德仁、张宗祜、陈俊亮、刘永坦、陆元九、罗沛霖、宋健、王大珩、王选、王越、顾诵芬、李国豪、路甬祥、闵桂荣、潘家铮、沈志云、师昌绪、王淀佐、张光斗、张维、赵仁恺、郑哲敏和周干峙),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次年(1995年)又增加了4位(吴阶平、邵象华、吴良镛、严恺);后面就再也没有了。而且健在的“两院院士”已经很少了,应该是11位(石元春、常印佛、李德仁、陈俊亮、刘永坦、宋健、王越、顾诵芬、路甬祥、沈志云和吴良镛)。但是仔细一琢磨,不尽然。因为这主要是院士制度的历史原因造成的,1994年以前没有中国工程院,再厉害的工程界的大咖也只能进入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工程院以后,只能二选一(1994年和1995年特别),不会再出现新的“两院院士”。当然骨子里,自然是因为学科专业的原因造成的,特别基础的纯数学、理论物理等学科通常再厉害也不可能成为“两院院士”。另,现在倡导“不唯”,不管是“多少院院士”,看看具体的研究成果还是有必要的。(此处的讨论与郑先生是否厉害无关哈,他怎么算都是非常非常厉害的)。
1979年-1985年,郑哲敏先生继钱学森、郭永怀之后,继任《力学学报》第三任主编,他也参与创办了《力学学报》并担任第1、2届编委及第11、12届荣誉编委。
特殊年代,郑先生受到不少影响,这一直影响到他的职位任命。1984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被延误了五年的任命——记一位力学专家走上领导岗位的艰难历程》详细披露相关信息,并配发评论员短评《不能再拖了!》,链接:https://cn.govopendata.com/renminribao/1984/3/30/3/。有趣是一个细节是:郑先生在1980年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了,还受到如此大的影响。
图2: 《人民日报》的文章《被延误了五年的任命》
郑先生父亲,郑章斐先生,是老上海的“亨得利”钟表的合伙人之一,创办了济南亨得利。是否很有钱不敢说,但肯定不穷哈。郑先生的哥哥,郑维敏(1923年1月14日-2012年1月21日),也很厉害。郑维敏1942年入学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今年是郑维敏先生诞辰100周年,清华大学有个纪念活动,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7/103166.htm,对其介绍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的创办者,自动控制工程学家、系统工程学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家,我国自动控制学科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有资料说其也曾兼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图3:1947年冬郑哲敏(左1)、郑维敏(右2)和其他两位THU电机系留校的助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