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除了经常爆表的CAS, 中国还有哪些科研机构全球表现优异 精选

已有 11333 次阅读 2018-3-30 08:31 |个人分类:文献情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ESI, 中国科研

 

中国各科研院所在ESI学科领域的科研表现

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本文将从ESI的视角出发,为您揭示自2007年至2017年中国科研院所近11年的ESI各学科表现。

3月15日发布的新一期 ESI数据中显示,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及其院属科研机构表现优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医科院”)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简称“农科院”)在相应科学院系统中同样表现突出,截至目前,共有120多家科研院所(包含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单位)进入到相关学科的ESI全球前1%行列。

 

拥有ESI前1%学科较多的中国科研院所

 

本期ESI数据中,中科院在整个ESI 22个学科中均跻身至全球前1%行列,而医科院和农科院紧随其后,分别有10个和7个ESI前1%学科,跻身中国各科研院所的前列。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共有6个ESI前1%学科,分别为“临床医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环境与生态学”以及“农业科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均拥有3个ESI前1%学科,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分别拥有2个ESI前1%学科。表1即为拥有ESI前1%学科的Top12中国科研院所。

 

1 拥有ESI前1%学科的 Top12中国科研院所

Top12 机构名称

ESI前1%学科数量

中国科学院

2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军事医学科学院

3

国家海洋局

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2

 

医科院及其院属单位的ESI学科表现

 

本期ESI数据显示,医科院共在10个ESI学科中进入到全球前1%,特别是在“临床医学”领域,医科院已进入到全球前1‰行列,即科研更高水平的发展表现。另外,目前共有6所院属单位都拥有ESI前1%学科,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科研影响力已进入全球前1%,而药用植物研究所在“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的表现在全球前1%机构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6所院属机构中,基础医学研究所科研表现相对突出,共有两个ESI前1%学科,分别是“临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详见表2。

 

2 医科院及其院属机构拥有的ESI前1%及前1‰学科

机构名称

ESI前1%学科

进入前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CLINICAL MEDICINE

进入前1‰

BIOLOGY & BIOCHEMISTRY


CHEMISTRY


IMMUNOLOGY


MICRO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


NEUROSCIENCE & BEHAVIOR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PLANT & ANIM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CLINICAL MEDICINE


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CLINICAL MEDICINE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CLINICAL MEDICINE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CLINICAL MEDICINE


北京协和医院

CLINICAL MEDICINE


 

 

农科院及其院属单位的ESI学科表现

 

目前,如表3所示,农科院共有7个ESI前1%学科,分别是“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微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可见其科研跨学科程度相对较高。其中,农科院在“农业科学”与“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专业学科领域的表现已经跻身进入全球前1‰行列。而其院属机构水稻研究所也在“动植物科学”领域进入到全球前1%行列。

 

3 农科院及其院属机构拥有的ESI前1%及前1‰学科

机构名称

ESI前1%学科

进入前1‰

中国农业科学院

AGRICULTURAL   SCIENCES

进入前1‰

PLANT &   ANIMAL SCIENCE

进入前1‰

BIOLOGY &   BIOCHEMISTRY


CHEMISTRY


ENVIRONMENT/ECOLOGY


MICRO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


中国水稻研究所

PLANT &   ANIMAL SCIENCE


  

 

中国科研机构表现活跃的ESI前1%学科情况

 

ESI学科的角度来看,进入前1%的中国科研机构数量最多的前两个ESI学科为“临床医学”以及“植物学与动物学”。如图4所示,本文呈现了进入以上两个学科前1%行列的总被引频次排在前10位的机构及其平均被引频次。可以看到医科院,中科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总体影响力在“临床医学”位列前三,而中国疾控中心及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平均影响力较其他机构更高。另外,中科院、农科院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总体影响力在“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中表现相对更高,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该学科领域的平均影响力远高于其他中国科研机构。

 

4 科研总体影响力Top10的中国科研机构在临床医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下的科研表现

CLINICAL MEDICINE

PLANT & ANIMAL SCIENCE

机构名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机构名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134924

13.63

中国科学院

189980

10.87

中国科学院

75823

14.09

中国农业科学院

44955

9.2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8705

8.3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10145

9.4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8196

28.06

中国水产科学院

9532

5.88

广州军区总医院

22278

18.31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6682

59.13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13489

27.47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5048

9.47

军事医学科学院

11786

14.77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3635

6.01

中日友好医院

8574

8.57

国家海洋局

3460

7.19

浙江肿瘤医院

7964

9.4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3207

9.6

中国中医科学院

6466

5.6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2822

7.65

 

 

发表高被引论文较活跃的中国科研机构

 

      高被引论文是ESI中按学科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 (Article和Review),表示文章的引文影响力已经位列全球同年度、同学科的前1%。机构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发表更多高被引论文来进一步提升机构影响力。在这一期ESI,本文统计了发表高被引论文较活跃的中国各科研机构(仅包含科学院一级单位,不包含各科学院的院属机构)。表5可见,中国科学院共发表5359篇高被引论文,位列首位,其次为医科院、农科院以及中国疾控中心,以上3所机构发表超过100篇高被引论文。考虑到机构体量的因素影响,本文进一步分析高被引论文在总体论文数的占比,发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被引论文比例相对较高,达到6.18%,表现出该机构在同学科领域科研发文更多为高水平论文。

 

5发表超过50篇高被引论文的中国科研机构及其高被引论文比例

机构名称

高被引论文数

高被引论文比例

中国科学院

5359

1.6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268

1.20%

中国农业科学院

151

0.8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14

1.83%

中国地质科学院

69

1.70%

中国气象局

61

1.35%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53

6.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106433.html

上一篇:ESI视角下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表现
下一篇:Sci-Hub这样的业务,居然还有个合法的!
收藏 IP: 183.62.40.*| 热度|

11 武夷山 文端智 李万春 黄永义 徐耀 史晓雷 许培扬 孙颉 王启云 任胜利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1/0 | 鎬昏:0 | 棣栭〉 | 涓婁竴椤� | 璺宠浆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