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为什么有时候很饿但没胃口,有时候不饿但很馋?

已有 1800 次阅读 2019-8-3 10: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article/75390/


为什么有时候很饿但没胃口,有时候不饿但很馋?

4月28日

诸如胃口好、胃口差、暴饮暴食、厌食、拒食等生活经验的背后,都涉及到摄食行为、饥饿感、食欲等复杂的生理学、心理学原理。

实际生活中,我们在饱餐之后看到美味甜点,有时仍然想吃,即无饥饿感却有食欲;而在生病期间或受到精神打击后,有时即使整天没吃东西也觉得很饿,却没什么胃口(食欲),即有饥饿感却无食欲。

诸如胃口好、胃口差、暴饮暴食、厌食、拒食等生活经验的背后,都涉及到摄食行为、饥饿感、食欲等复杂的生理学、心理学原理。

什么是摄食行为?

摄食行为是动物包括人类为了生存、保障自身各器官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而发生的进食活动。与饮水和性行为一样,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属于本能行为。

人类和许多动物的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一些特定的神经核团,是控制摄食行为的解剖学基础。

根据目前研究结果,下丘脑腹内侧的神经核团与饱足感有关,它们兴奋时则厌食拒食,抑制时则食欲大增,被称为饱足中枢;下丘脑腹外侧的神经核团与饥饿感有关,它们兴奋时则食欲旺盛,抑制时则厌食拒食,被称为摄食中枢。

另外,边缘系统中杏仁核也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如果破坏猫的杏仁核,猫可因摄食过多而肥胖;电刺激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群,可抑制猫的摄食活动。

在生命过程中,影响这些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神经核团活动的生理因素有两类。

  • 短期因素包括消化道及肝脏、胰脏所释放的信号,血液中葡萄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水平等,它们促使个体开始或停止进食。例如,当胃中空空如也,胃壁上的应力感受器可迅速发出信号,通知脑部摄食中枢;或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降低时,下丘脑摄食中枢的血糖敏感细胞能即刻侦测到,并发出进食指令。

  • 长期因素是身体脂肪储存量的多寡,它控制个体的进食量,使之体重长期保持稳定。例如,身体脂肪量过多,血液中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水平升高,进而兴奋饱足中枢,减少进食量。

对于人类,除了上述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对这些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神经核团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 心理因素包括感官体验(视觉、味觉、嗅觉)、情绪、认知、社会情境以及文化习俗等。当人们意识到高能量、高脂肪食物是肥胖症、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为了身体健康,他们会主动改变摄食行为,选择低能量、低脂食品;

  • 而一些年轻女性受当今社会对外貌评判标准的影响,为了保持苗条身材,也会经常选择不进食或只摄取少量的食物,甚至发展成厌食症。

什么是饥饿感?

饥饿感是动物的一种主观体验,它促使个体产生强烈的进食愿望,并促使个体去积极寻求食物。

饥饿感除了能引发人体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肚子疼(饥饿痛)、浑身没劲、轻微发抖、觉得身体发冷、头晕等生理反应外,还会引起个体注意力涣散、思维活动减慢或停滞、烦躁、易怒、紧张、坐立不安等情绪反应。

影响摄食行为的生理因素是饥饿感产生的原因。当胃中空空如也或者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值,个体都会出现饥饿感。比如,发热病人因为体内储存的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液中氨基酸水平高于正常值,所以他们并不感到饥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通常将饥饿感描述为空腹感,但实际上它与胃的盈虚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例如,刚出生的婴儿尽管胃中空虚,但是在离开母体前他们已经通过血液从母体获得额外的营养,所以他们在出生后第一天并未表现出与饥饿相关的生理与情绪反应。

实验观察到,将不能消化的糊状物填满实验对象的胃部,并不能阻止饥饿感的产生。

另外,与饥饿感相对,饱足感也是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进食完毕之后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满足感。它促使个体停止进食,而且一段时间内也不再想吃东西。

什么是食欲?

食欲(Appetite),俗称胃口,即想要吃东西的欲望,表现为对食物的兴趣和对吃的乐趣的期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食欲除了能引起我们的生理反应如唾液分泌等,也会引起情绪反应。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饮食行为障碍学者热拉尔·艾普菲尔多菲医生,曾对此做过生动的描述:“看见蛋糕,就会让人产生食欲,分泌唾液和胰岛素,所以在把食物放进嘴里之前,身体就已经做好消化它的准备;而且胰岛素和神经激素会强化食欲,让人觉得蛋糕更加好吃。”

“味觉和嗅觉是我们感官中最古老的,它们调动大脑中最原始的区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上讲,它们和我们的情感与记忆牢不可分,每种味觉都会自动与某种情绪相联系,引起快乐或者悲伤的情感反应。”

影响摄食行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是食欲产生的原因。例如,闻到食物的气味或听到煎炸食物的声音,甚至阅读美食书籍,都能激发起我们的食欲,哪怕是刚刚吃饱。而当我们精神过度紧张或情绪不佳时,食欲往往会受到抑制。

饥饿感与食欲有什么不同?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这样说,饥饿感反映的只是个体对食物的生理需求,提示身体需要补充能量,它不受意识控制;食欲反映的是个体对食物的生理需求或心理需求,不一定就是个体需要补充能量的信号,它部分受意识控制。

在实际生活中,当食欲出现时,由于它引起的唾液分泌增加、胃收缩蠕动等身体反应与饥饿感引起的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常常会将两者混淆,以至于有时会在身体不缺乏能量的情况下错误地进食,结果导致能量过剩,发生肥胖。

好了,现在你能准确理解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些生活经验了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92267.html

上一篇:[转载]饥饿是一种瘾:饥饿与诱惑——饥饿的生理学与心理学
下一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声明:现将全院83种学术类期刊的投稿网址、电子信箱公布如下
收藏 IP: 125.34.2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