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试论生命科学领域的“大万有引力”和“小万有引力”——基于“菌

已有 2357 次阅读 2017-5-9 17: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试论生命科学领域的“大万有引力”和“小万有引力”——基于“菌心说”学说的合理解读


张成岗[玫瑰]菌心学说🚶柔性辟谷技术,2017.5.9


上世纪可以说是物理学的世纪,本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们这一批人,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经历着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变换,当然也在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上个世纪物理领域的辉煌能否在本世纪的生命科学领域同样重新类似辉煌?毕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们没有机会经历上世纪的爱因斯坦的辉煌时代,但是如果在本世纪有所经历的话,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必将不会留下遗憾。我是1970年出生的,假如我的寿命能够达到百年,那么,也就意味着我的人生的30%已经消耗在上个世纪了,而我的70%的人生会消耗在21世纪,然而到了今年即2017年来看,人生即将过半了,不知是否还能历经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辉煌?

心有所想,方有所成,是为“心想事成”之理。那么,这些年来,我自己究竟在想些什么呢?“钱学森之问”题目太大,“狄更斯之叹”又实在遥远,还不如想一些眼前的现实事情呢。还真的是,一旦这样考虑的话,就很有意思了,这也就是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我今天要写帖子谈一谈什么是生命科学的“万有引力”呢?而且还有大和小之分。且请详细分解。

牛顿大师发现的万有引力,可不是一件小事儿,因为定义了自然界的天体运行规律,达到星系的安排,小到苹果🍎的自由落体运动,都离不开万有引力的控制。只要有物质的存在,就得受到万有引力的约束,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万物只能顺从,而不能逾越。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大事情,也是后人之所以能够掌握宇宙速度、飞向太空的科学原理之基础。

那么,什么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万有引力”呢?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恢弘的体量来对应,即生命科学领域的“万有引力”必须意味着一种恒常的、贯穿的控制原则,决定了生命的运行,否则就达不到这个“绝对”体量。思来想去,我们不妨可以提出并这样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既然所有的生命过程都体现为生物化学代谢过程,那么,不妨将“能量驱动下的生化代谢”作为“大·万有引力”来考虑。也就是说,生命以细胞为单位,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需要能量来推动其分裂、复制和繁殖,从而实现其“生”的能力。如果一个细胞或者一个机体已经不再进行生化反应,不再从外界摄入能量,那么,就意味着其走向死亡,开始其生命的结束,其肉体趋于腐烂,并回归到自然界的物质和元素当中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量,尤其是推动生物化学反应的能量,可以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大·万有引力”。这些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被DNA遗传物质所规范,表现为每一种物种的运行之表现。如今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很快,可以在实验室通过直接从嘌呤和嘧啶等碱基合成DNA,从而制造出“人造生命”,这里边也都是遵循了生命领域的法则,即生物化学反应在能量的推动下,实现着生命的过程。不论是DNA的转录还是RNA的翻译,以及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等,都符合能量驱动原则。而且,诸如PCR技术,以及无细胞的基因表达体系等,也都是在能量推动下的物质的生化反应而已。虽然在上世纪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中心法则”,但是,数百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过程就是能量推动下的化学反应而已,所以,借用“大·万有引力”的说法,也并不过分。更为简单地说,“吃饭”其实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大·万有引力”,因为只有通过“吃饭”而摄入能量,才能够维持细胞和肉体的生存,否则就意味着消亡。很自然地,咱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往往会问“吃了没?”,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吃饭事关存活,是不言而喻的。

既然我们将生命科学领域的“万有引力”法则区分为“大和小”,上面谈了“大·万有引力”表现在“吃饭”上,那么,什么是“小·万有引力”呢?嗯,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既然“吃饭”事关生存,那么,“为什么要吃饭”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因为只有“大问题”才能够达到“万有引力”的体量,否则一般性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都不够。事实上,自从2013年以来的我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在围绕“人为什么吃饭”这个问题来回答的,通过大量自身体验,我们的研究最终发现,“人为了防止细菌吃人而吃饭”,这是一个令人十分诧异的结果和真相,最初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对于我自己的头脑的冲击,实在不亚于核弹的冲击波环绕了地球好些圈儿,因为当我们的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发现每天一日三餐只需要喂饱菌群之后即可轻松消除人体饥饿感,人们可以连续7-21天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生活,身体的理化指标正常,恢复饮食后各项指标趋于更好,肥胖以及“三高”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这样的结果实在令我“匪夷所思”,但是的确是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我们已经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和出版了专著,为这一重大发现打上了“中国原创”的烙印,表现在2013年12月19日我提出了“菌心说”学说,并在后续发展成为成熟的“柔性辟谷”技术,其中的最重要基础就是“碳源论”观点,即当胎儿出生后从环境进入到人体胃肠道的菌群自身由于具备“吃饭”和“繁殖”的动力(受能量约束下的生物化学驱动),会不断地分解、腐蚀、消化人体的胃肠道黏膜,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这种反应被人体神经系统解读为“饥饿感”,很快就进行吃饭、摄食动作。一旦食物进入胃肠道,那么,肠道菌群即“调转枪头”,不再攻击和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而转向消化食物,人体胃肠道黏膜得到保护。由此可见,人们吃饭的原因,是由于受到肠道菌群对于人体胃肠道黏膜分解破坏的压力而被动地进行的过程。同时由于我们已经明确地证明,只需要向肠道菌群提供其所需要的能量(人体不吸收的物质),那么,人体就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到“柔性辟谷”状态而正常、良好、健康地生活,是多么有意思的一种生活模式啊!古代人们为了健康长寿,主张“吃饭七分饱”,然而,我们的科学研究比这个走得更远,已经能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轻松实现连续7-21天喂饱菌群之后即可“不食人间烟火”了,难道不是一种新的超越吗?正是由于掌握了“万有引力”的原理,所以人们才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飞向太空,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小·万有引力”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那么,我们已经能够轻松地在一段时间内摆脱“吃饭”和“食物”的诱惑,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人生的来龙去脉,显然为人类探索下一个重要领域即精神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

事实上,不仅人体如此,动物的设计理论上也是如此,即人体以及动物的肉体尤其是胃肠道,只是肠道菌群的“家”,菌群需要吃饭,就得“吃人”或者“吃动物”,然后人和动物就得吃饭。因此,本文所说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大·万有引力”指的是“吃饭”,而“小·万有引力”则指的是“吃饭的原因”或“吃饭的动机”,在人体和动物界几乎是一贯制的。当然,在微生物和植物领域,这个问题会变得更简单一些,即微生物和植物的“小·万有引力”指的是其直接通过能量驱动从环境中摄入营养物质的过程的体现,所以微生物和植物通常来说没有“饥饿感”,也不需要拥有或者进化出“神经系统”来传递这些信号了。适逢前几天和我们复旦大学的同学们在一起聚会聊到了这个话题,当时有我们这些动物学专业的,也有植物学、微生物学以及遗传工程专业的,到明年即2018年的话我们这一批复旦8823/8828的同学们入学30周年纪念,应当会有更多的同学和更多的学界朋友知晓、了解、理解我们的“菌心说”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了。然而,我的思想不会停留在这些基本内容方面,因为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自然界通过向人体提供肠道菌群而赋予了“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类的精神起源与发展,这些问题,才是我将终其一生需要关注和思考的大问题,从而逐渐逼近人类文明和精神领域的“万有引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053958.html

上一篇:菌心学说(张成岗)·慢病防控知识传播——胎儿出生之后,从环境
下一篇:“菌心学说”正在向获得解读自然界的哲学能力走过来
收藏 IP: 123.150.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