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终身生涯发展观作为一种整体观为职业咨询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它符合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主张的“后主客关系”哲学原则,契合“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它所蕴含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真实性能够为职业咨询所借鉴,引导来访者厘清自我结构,分析潜在可能,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关键词:生涯 人——世界 整体性 多样性 真实性
一、终身生涯发展观的内涵
生涯(career)一词普遍被译为“职业生涯”的做法有失妥当。在《朗文英汉双解辞典》上,“career”除了有“为之受过训练并打算终身从事的工作”之义外,还有“生命中花在特定活动上的那段时光”之义。本文中的“生涯”指后一种含义。虽然寻求职业并在职业岗位上谋求发展构成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主流元素,,职业活动的成功也彰显着生活的充实,但是职业生涯作为以工作为依托的特定阶段毕竟不能构成人生的全部。至于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多的成本指标也只能在与其他“特定活动”相比较时增加它的权重。因此,单独强调职业生涯掩盖了其他“特定活动”的光芒,把它们变成职业生涯的附属品。对它们的关心也就带有奢侈和恩赐的嫌疑,这样只能使人生囿于其中而不是拓展、丰富和协调。
终身生涯发展观于1973年被提出至今逐渐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吉斯伯斯(Gysbers)和摩尔(Moore)同样认为“生涯”一词确定并阐述了个体所涉及的各种角色、所处的各种环境以及在他们一生种发生的各种计划或非计划的事件。终身生涯发展(见图1)指个体在一生中通过各种角色、环境以及事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而达到的自我发展。这一表述不仅整合了各个分离的意义,而且产生了更大的意义,其中蕴含了各种各样的生活风格,把焦点从工作、职业扩展到了整个人以及人的生涯。
生活角色 生活环境 生活事件
婚姻 工作者 退休 开始工作 公民 离婚 配偶 休闲 学习者 父母 工作 社区 住宅 学校 家庭
性别 民族出身 种族 精神 社会阶层 性取向
终生
McDaniels & Gysbers (1992) Counseling for career Development
二、“人——世界”的在世结构
长久以来,哲学研究和学校教育中都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默认作哲学的基本问题,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主体——客体”,即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张世英则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人对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对世界的态度问题,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问题。“在世结构”有两个层次:一是“人——世界”结构,即人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像王阳明的人心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如此。二是“主体——客体”结构,即人是主体,世界是客体,二者分离对立、分属主从,只是通过认识的桥梁才能达到统一。如笛卡尔的二元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一批先进思想家介绍和宣传的思维方式。
纵观中西哲学史,这二重结构相互博弈的结果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包括“主体——客体”在内的“人——世界”合一,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第二阶段为“主体——客体”模式,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第三阶段为经过了“主体——客体”式思想的洗礼,包含又扬弃了它的“人——世界”合一,如西方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从代表人物来说,经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尼采、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一发展主线。
“主体——客体”的哲学主导原则让“人发现了自然和自己”(黑格尔语),历史大踏步地前进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由、独立思维的主体性以及对权威的蔑视、解构。只看到硬币一个面的人类被突如其来的喜悦遮蔽了思考的头脑。主体客体彼此外在,导致主体性被越抬越高,产生一个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超验王国,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招致自然报复人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张祥龙认为人类的“进步”正在打开一个又一个瓶塞,放出他们管不住、收不回的妖精,……人们抢购生命必需品,以便生产越来越多的不必需品。技术已经完善到可以毁灭人类,将要完善到可以比较容易地毁灭人类。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西方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张“后主客关系”的哲学原则,主张“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成了必然选择。如今时代的科学范式增在经历着从牛顿范式向系统范式的转换,结构论和过程论逐渐被混沌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和相似论所取代。生涯心理学为了更准确地揭示现象,把握规律,也在逐渐顺应这种趋势。职业心理学领域发生的变革即为最好的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职业生涯理论经历了前职业生涯理论——后职业生涯理论——整合的职业生涯理论三个阶段。从人职匹配理论、环境理论到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转变理论、社会化与角色理论再到人——组织匹配理论、全职业发展研究以及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CCT)和发展系统理论(DST)。理论的演变乃是人类思想、哲学范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终身生涯发展观体现了“后主客关系”的哲学原则,契合了“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它系统地、动态地关照了塑造个体的角色、环境与事件,为个体提供了理解生涯的动力和探索生涯的力量。
三、对职业咨询的启示
终身生涯发展观中蕴含的整体性反映了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杨中芳认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自己”有别于西方及价值体系中的“自己”。西方人以表达和实现“个己”为主,中国人的“自己”是不仅包括个体自身,还可以推及到家庭、亲戚、朋友,甚至是家族、宗族。
终身生涯发展观中蕴含的多样性为个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潜力意味着强大的适应能力,适应是发展的必要前提。Tyler(1978)认为潜力代表了对他人感知的完全不同的结构化方式。潜力越多对复杂社会的功能运行越有利。每一个人拥有不同的潜力,但又不可能拥有全部,为此,人们彼此需要。一体化、单调化的策略与“不可将所有鸡蛋放入一只篮子中”的生存道理背道而驰,在战争未开始之前就已经输了,更不要奢求有伟大思想的产生挽狂澜于既倒。咨询师承认来访者背景的深远,源头的多样无疑给理论与操作层面都增加了难度,使学理上的验证与信息的萃取变得困难。但是,这粒深邃、微妙和难于规范的棋子很可能与我们在未来相遇并改变大局。
终身生涯发展观中蕴含的真实性为个体生涯范围划定了边界。人需要一个靠想象力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包括逻辑上存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或者纯逻辑无法推演的东西。但是用虚拟的无限这一宏观概念去对应处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个体这一微观概念是不能吻合的。梦想固然重要,但是关涉现实更是可行之道。因为理想与现实张力过大带来的挫折感极易使个体陷入自卑状态,阻碍个体发展进程。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树立适合自身特殊性的合理信念,在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敏感的基础上构建美好人生的图景。
参考文献:
[1] (美)Norman C.Gysbers等著.侯志谨 译,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7—11
[2] 张世英. 新哲学讲演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37—39
[3] 张祥龙. 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3—4
[4] 陈璧辉.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应用心理学.2003(9)2
[5] 金盛华,辛志勇. 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6] 周满玲,张进辅,曾维希. 职业发展的混沌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