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qys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qysong

博文

培养创新能力应以提倡自主学习

已有 3800 次阅读 2010-7-13 19:21 |个人分类:科研模式中西比较|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创造力, 学习, 科研创新, 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中国和澳洲大学教育,有些感触。他们的本科教育一般是三年,有的读荣誉学士一年,如果获得I类,可直接读博士,博士也就大概三到四年。所以,他们如果一直读下来,很年轻,25-26岁。而我们上大学四年,硕士2-3年,博士4年左右(直博可能快点)。时间其实不是大问题。有的国内导师坚持要多少年才博士毕业,其实没必要,只要有科学的方法,也用不着那么‘折磨’青春。 是什么造成培养质量的差距呢? 鼓励自主学习不可或缺。

我们都知道在国内上大学,上课接受老师灌输知识非常重要,学生需要做笔记,而且也确实很多老师的课讲的非常好。讲再好也忘掉。但课程都有个共性就是忽略这个主体学生,没有让他们进入角色。其实,学生光记住了知识是没用的。国内不乏考试高手。而且也别指望学生自己去单独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改变培养体制。课程的设置是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知识场景中,完成一个自己的故事。只有他自己经历了,甚至犯错误,克服了困难,是个完整的经历,这样,学生才能融入其中,有酸甜苦辣,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然后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有个生活小例子。我爱人在一个餐馆打工,母亲很像朋友似的问她很小的孩子,你想吃什么?结果这个小女孩点了个大号的套餐,母亲按照她的意思点了孩子要的。结果是没吃完,打包带走。这在西方社会,很普遍,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如果换中国,父母和老师,早帮忙选好了,或者尊重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选的不对,可能选择不听。这种生活上的小事,很多被父母包办了。实际上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体会社会的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教师灌输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而且评价标准也是通过考试谁记住的更多。而反观西方学生,他们不一定记得很多,但他们知道怎么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也不是多聪明,就是他们教育模式就这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规律培育人才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3663-343649.html

上一篇:教育科研的社会性
下一篇:好导师什么样?
收藏 IP: .*| 热度|

4 张学文 吕喆 唐常杰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