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你会得抑郁症吗?你会自杀吗? 精选

已有 16151 次阅读 2013-2-18 15:03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抑郁症, 自杀, 公安局

似乎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前不久听说一位公安局副局长坠楼身亡,官方解释了两点:1、因抑郁症导致自杀;2、生前没有违法乱纪行为。最近网上又爆料,某省一位反贪局长坠亡,官方也作出了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结论。对于此类事件,民间有很多揣测,有人猜:“焉知不是他杀?”也有人猜:“焉知不是畏罪自杀?”我不是怀疑论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认官方的解释。我关心的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甚至最终导致自杀者越来越多?如何避免抑郁症?这恐怕是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貌似有两个群体属于抑郁症高危群体,一是学生与知识分子群体,二是官员群体。很少听说有农民兄弟患抑郁症的,因抑郁自杀者更不多见。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两起自杀事件,一起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一个叔叔悬梁身亡,当时有人怀疑是他杀,公安局都出动了,最终鉴定为自杀。另一起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两口子吵架,老婆一气之下拿起一瓶敌敌畏一通畅饮,幸亏抢救及时保全了性命。这两起自杀事件都不是抑郁症引起的,事实上,迄今为止我还真没听说农民兄弟因患抑郁症自杀的。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人容易患抑郁症?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使然?谁是决定性因素?我既不是心理学工作者,也不是医务工作者,没有能力从心理学或医学角度做深刻的分析,有的只是经验与直觉。

在我看来,性格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确是导致抑郁症乃至自杀的重要因素,性格是内因,环境是外因,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单一因素都不会导致抑郁症。正如毛主席老人家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农民兄弟少患抑郁症而知识分子多患抑郁症(纯属主管臆断,没有精确的统计,欢迎反驳)。笼统地讲,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容易患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知识分子勤于思考,且比农民兄弟多了一些看世界的渠道,也就多了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怀。人就是这样,知道、看到的东西越多,悲观情绪就越浓,思考的问题越多越深刻,忧患意识就越强。

网络资料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专家认为:抑郁症患者中“多数人起病由心理社会应激所促发;但这类应激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均曾经经历过,因此难以作为病因,充其量只能作为诱因。”心理素质才是根本原因,专家指出:“根据调查,病人家庭中患情感疾病、神经症、人格障碍、酒精中毒及自杀等病的比率高于一般人群,反映了本病在遗传上的异质性。同时遗传决定了易感素质,即患本病的人格素质。

2、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人格异常,如依赖型、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特征等。其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估价低、缺乏自信,有较严重的自卑感。遇到挫折易悲观失望等。亦可表现为胆小怕事,依赖性和被动性明显,软弱而敏感等,有的患者抑郁情绪与人格缺陷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而被称之为性格抑郁症。”我觉得专家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解释不了“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与特定的群体有关”这个问题,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在特定的群体中,抑郁症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但为什么有些群体中抑郁症患者甚至自杀者比另一些群体的比例高?我虽然没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与自杀者比农民及工人群体中的比例高,这是为什么?我不敢妄加猜测官员中自杀的比例有多大,不知是否有人了解?不过我有一种直觉,官员中性格内向者应该不会多,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善与人交流,他如何当领导?如何胜任管理工作?如果我们认同出现心理问题者大多与性格内向有关的观点,那么如何解释官员患抑郁症?

我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如何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身心?尽可能避免抑郁症甚至自杀现象的发生?一味埋怨家庭教育无济于事,毕竟他们已经走出了家庭,未来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几次无关痛痒的说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每一个教师从点滴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常常听学生说,某某老师对学生怎么怎么凶,说话如何如何刻薄,遇到性格倔强的学生自然不会以自杀抗争,但可能会弄得老师自己下不来台,如果遇到心理脆弱的学生,你过激的言论很可能会让他(她)走向极端。所以课堂上一旦发现问题该批评时需要批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觉得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你道理讲到位,他们会有所改变。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两个方面的改善:

1、环境的改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特别是思想的自由,如果一种环境压抑了学生的心理,产生心理问题也就不奇怪了。这个问题非老师一人之力可以做到,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与单位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那样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真正的心理教育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甚至困难。除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应该从细微处入手,了解关心个性比较内向、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遗憾的是,我们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中。真正的心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深入到学生个体。然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让我们无暇顾及个体,只能像大班上课一样搞群体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要彻底杜绝抑郁症与自杀现象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自杀像艾滋病一样形成了高危人群,无疑这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个体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62842.html

上一篇:家花野花,花花如画
下一篇:数学并非你想象的那样战无不胜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47 曹聪 李学宽 赵美娣 刘洋 王修慧 刘锋 陈小润 罗帆 钟炳 张启峰 柏舟 陆俊茜 林中祥 贺乐 吕喆 陈龙珠 陈楷翰 陈筝 陈冬生 李伟 徐大彬 李本先 吴锦宇 廖晓琳 朱志敏 韦玉程 汪晓军 陶代琴 鲍海飞 马磊 钱磊 王桂颖 张玉秀 武夷山 唐久英 丛远新 唐凌峰 陈一良 杨正瓴 biofans hanlexiao ljxm yxh3161 crossludo 心静如水 xiaxiaoxue86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