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前不久听说一位公安局副局长坠楼身亡,官方解释了两点:1、因抑郁症导致自杀;2、生前没有违法乱纪行为。最近网上又爆料,某省一位反贪局长坠亡,官方也作出了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结论。对于此类事件,民间有很多揣测,有人猜:“焉知不是他杀?”也有人猜:“焉知不是畏罪自杀?”我不是怀疑论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肯定也无法否认官方的解释。我关心的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甚至最终导致自杀者越来越多?如何避免抑郁症?这恐怕是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貌似有两个群体属于抑郁症高危群体,一是学生与知识分子群体,二是官员群体。很少听说有农民兄弟患抑郁症的,因抑郁自杀者更不多见。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两起自杀事件,一起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一个叔叔悬梁身亡,当时有人怀疑是他杀,公安局都出动了,最终鉴定为自杀。另一起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两口子吵架,老婆一气之下拿起一瓶敌敌畏一通畅饮,幸亏抢救及时保全了性命。这两起自杀事件都不是抑郁症引起的,事实上,迄今为止我还真没听说农民兄弟因患抑郁症自杀的。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人容易患抑郁症?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使然?谁是决定性因素?我既不是心理学工作者,也不是医务工作者,没有能力从心理学或医学角度做深刻的分析,有的只是经验与直觉。
在我看来,性格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确是导致抑郁症乃至自杀的重要因素,性格是内因,环境是外因,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单一因素都不会导致抑郁症。正如毛主席老人家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农民兄弟少患抑郁症而知识分子多患抑郁症(纯属主管臆断,没有精确的统计,欢迎反驳)。笼统地讲,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容易患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知识分子勤于思考,且比农民兄弟多了一些看世界的渠道,也就多了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怀。人就是这样,知道、看到的东西越多,悲观情绪就越浓,思考的问题越多越深刻,忧患意识就越强。
网络资料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专家认为:抑郁症患者中“多数人起病由心理社会应激所促发;但这类应激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均曾经经历过,因此难以作为病因,充其量只能作为诱因。”心理素质才是根本原因,专家指出:“根据调查,病人家庭中患情感疾病、神经症、人格障碍、酒精中毒及自杀等病的比率高于一般人群,反映了本病在遗传上的异质性。同时遗传决定了易感素质,即患本病的人格素质。
2、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人格异常,如依赖型、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特征等。其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估价低、缺乏自信,有较严重的自卑感。遇到挫折易悲观失望等。亦可表现为胆小怕事,依赖性和被动性明显,软弱而敏感等,有的患者抑郁情绪与人格缺陷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而被称之为性格抑郁症。”我觉得专家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解释不了“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与特定的群体有关”这个问题,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在特定的群体中,抑郁症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但为什么有些群体中抑郁症患者甚至自杀者比另一些群体的比例高?我虽然没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与自杀者比农民及工人群体中的比例高,这是为什么?我不敢妄加猜测官员中自杀的比例有多大,不知是否有人了解?不过我有一种直觉,官员中性格内向者应该不会多,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善与人交流,他如何当领导?如何胜任管理工作?如果我们认同出现心理问题者大多与性格内向有关的观点,那么如何解释官员患抑郁症?
我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如何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身心?尽可能避免抑郁症甚至自杀现象的发生?一味埋怨家庭教育无济于事,毕竟他们已经走出了家庭,未来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几次无关痛痒的说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每一个教师从点滴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常常听学生说,某某老师对学生怎么怎么凶,说话如何如何刻薄,遇到性格倔强的学生自然不会以自杀抗争,但可能会弄得老师自己下不来台,如果遇到心理脆弱的学生,你过激的言论很可能会让他(她)走向极端。所以课堂上一旦发现问题该批评时需要批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觉得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你道理讲到位,他们会有所改变。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两个方面的改善:
1、环境的改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特别是思想的自由,如果一种环境压抑了学生的心理,产生心理问题也就不奇怪了。这个问题非老师一人之力可以做到,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与单位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那样只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真正的心理教育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甚至困难。除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应该从细微处入手,了解关心个性比较内向、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遗憾的是,我们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中。真正的心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深入到学生个体。然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让我们无暇顾及个体,只能像大班上课一样搞群体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要彻底杜绝抑郁症与自杀现象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自杀像艾滋病一样形成了高危人群,无疑这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个体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