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我看清华大学程曜事件 精选

已有 15120 次阅读 2012-10-10 16:44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清华大学, style, 老人家

李宁老兄介绍了清华大学程曜老师的绝食经过,鉴于当时的情势以及科学网一边倒的评论,俺只好三缄其口了。不过说实话,当我最初读到李兄的第一篇相关博文时,心中的想法与大家是不同的。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俺不妨发表一点感想。你可以不赞同俺的观点,可以质疑与反驳,但俺老人家最近对谩骂没兴趣,看在俺今天上了一天课的份上,如果你想发泄,请别处找地儿去。

我觉得在程曜问题上,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没什么大错,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学院(系)在自家网页上公布老师的简历再正常不过。如果说有什么欠周到的地方,系里最好在公开老师的简历之前先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至少可以核实一下,免得有错漏之处。但如果较起真来,只要没有失实的地方,系里公开老师的简历也无可厚非。简历是你提供给人事部门的,系里从人事部门获取简历然后公布,程序上没有什么不妥。也许你会说,给人事处简历并没有让学校或系里在网上公开,但老师的简历算不上个人隐私,系里为了宣传,向学生或社会介绍自己的师资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就好比领导或教师到课堂上听某个老师的课,可以预先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以表示尊重,但即使不征求意见也无伤大雅,因为你的课也不属于个人隐私。只要不是出于盈利(例如跑到课堂上录像,然后制成光盘倒卖)等其它目的,作为同事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或领导的督查,听听课无需大惊小怪。

这个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事情没必要上纲上线,人生百态,不必把个别人的某些特异行为上升到环境、氛围的高度,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不完全,还应加上一句:“识万种人”。有时候用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某种特异行为也许会得出过激的结论。几年前,我一哥们的博士生自杀了,外人也许永远无法了解导致当事人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也许可能揣测:“老师肯定把学生当牛当马使唤、学生不堪重压寻了短见。”你还可能猜测:“一定是这个学校学术环境太差,逼死了这个博士生。”你有多丰富的想象力就会有多丰富的猜测。唯有相关人士最清楚内中的缘由,为了死者或其它不得已的原因,也许不便公布死者寻死的真正原因,于是公众的想象力更丰富了起来。就以网络上曾经披露过的一件自杀事件为例吧,那位自杀者因为调动问题受到了单位刁难,最终愤而自杀了。几年之后,时过境迁,有一次在与一位知情人交流了之后发现原来其中另有隐情。我不想在此提及当事人的名字,免得早已被尘封的往事再度热炒起来。在群情激奋的时候,当事人做任何解释都是无济于事的,唯一的应付办法就是冷处理。

清华物理工程系最终的做法值得称道,毕竟算不上什么原则性问题,为一件小事弄出人命来于心何忍?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公布老师的简历是一件严重的错误。息事宁人在很多时候不失为上策!

----------------------

重要补充:有人提供了新京报的两篇文章,从中也许可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程教授由于发表一些言论导致与单位不合,这件事本身的是是非非可能见仁见智,但站在程教授个人角度考虑,他的确可能不太了解大陆近代文化。不管怎么说,因简历问题而绝食不是明智之举,假如单位就是一意孤行不撤简历,你是不是真的以命相争?这两篇文章中还涉及一个比较重要的细节,公开的简历中涉及科研机密,这就另当别论了,严格说来,简历中不应该含有任何机密。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 ... t_378378.htm?div=-1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10/10/node_2.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21129.html

上一篇:你喜欢我吗?
下一篇:程曜教授的行为是否恰当?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29 戴德昌 鲍海飞 桂耀荣 曹聪 韦玉程 胡传圣 唐常杰 吴中祥 杨正瓴 吕喆 乔中东 张玉秀 王晓明 姜宝玉 李学宽 谢力 褚昭明 李宁 钟炳 鲍博 刘钢 杨月琴 曹俊兴 杨斌 dankan mail2012 yxh3161 starstarstar xiaxiaoxue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