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心中很不是滋味,一个身体尚算健康(除有糖尿病其它一切皆好)且能歌善舞的离休老人于昨天悬梁自尽了。
老人今年八十二岁,四九年之前参加工作,离休后夫妻二人相依为命,老人家每月退休金逾万,不存在生活窘迫的问题,平时并无多少开销,银行存款有数百万之巨。老两口一双儿女均在国外工作,老人不愿意去国外定居,所以过着与儿女相隔天涯的生活。按理说,两位老人都健在,应该不存在孤独问题,平时又可以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生活可谓有滋有味,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导致老人悬梁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据知情人士介绍,老人临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说明了为什么要告别这个世界。鉴于为当事人保密,不好详细披露遗书内容,但从遗书可以看出两点:1、老人有轻度抑郁症;2、老人对儿女有点不满,觉得他们不懂事。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逐渐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老人快乐地安度晚年是值得全社会、政府及所有儿女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儿女该把父母接到身边,经常陪伴老人,然而,现实往往很难做得到,一是老人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而中国的工薪一族大多离乡背井在外地甚至国外工作,客观上造成了老人与儿女的两地分居。除了比较开明的父母,大多数老人不太愿意在垂暮之年远涉重洋到一个人地两疏的地方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做中国的父母不容易,做中国的儿女同样不容易,真的应了那句古语:“忠孝不能两全”,所以在孝顺与否的问题上很难简单地对一个人做出评判。好在如今网络技术发达,通过Facetime、QQ等工具尚可画饼充饥一解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老人总有一天会行动不便、耳目不灵,那时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
对工作繁忙的双职工来说,把老人放在家中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即使你找个保姆也很难满足老人的很多需求,完善的社会养老机制恐怕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办法。在我看来,比较现实的模式是,儿女将老人接到离自己不远的养老院生活,但要仔细考察养老院的环境与软硬件,尽量寻找一个服务比较周到、环境比较安静的养老院,老人在养老院有个在家里不可能具备的好处,那就是他们可以找到具有共同语言的老人交流、娱乐,不至于产生孤独感,但完全寄希望于养老院也是不行的,儿女隔三差五去老人身边探望一下或者节假日把老人接回家住几天,我想这是解决养老问题最现实可行的方案。没有经历过养老问题的人是很难真正体会养老的困难的,坦率地说,养老比养幼难度大得多,因为老人不仅身体脆弱,磕碰不得,他们的经历也比较丰富,那种固有的观念与思想是很难改变的,有时老人的固执会让你有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不管你是否赞成老人的某些观点或行为,你都只能顺着老人,否则将会给老人带来不愉快。
忽然想起了老父亲,老人家思念家乡,上月只好送他回家省亲,过一阵子还得把他老人家接回广州,老人家经过了半年左右的适应期,除了语言上还有点交流障碍,别的还算不错,一帮老人经常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或打打牌,自有一番乐趣。老父亲最令人敬重之处是勤劳、正直、大方、豪爽,不仅养老院里的老人们能吃到他亲手做的饭菜,就连服务员也常常能领教他的厨艺,所以大家都对他很好,送他回家时大家都热情道别,希望他早点回来。我对老父亲说:“乘您现在还能走动就多走走吧,我随时接您回来。”看着老父亲红润的面孔,我深感欣慰。老父回到家,姐姐哥哥们都说,爸爸脸色不错,看来在广州生活得挺好。
估计也会有人说我在作秀,你说对了,如果你也能如我这般作秀,相信你的父母可能也会感到舒心的。
养老,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谁有最佳答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