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中国高校做得到去行政化吗?

已有 6550 次阅读 2010-11-3 23:42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去行政化”成了目前高校改革中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我很奇怪人们为什么会谈论这个基本上称得上毫无意义的话题。窃以为,“去行政化”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无解。

中国大学的主流是公办高校,办学经费由政府投资,这就决定了政府不可能不管高校。如果你是私有公司老板,你会希望你的公司朝着你不希望的方向发展吗?同样,政府当然希望自己投资的学校朝着政府期望的方向发展。也许你会说政府的钱来自老百姓,为什么老百姓不能说了算?老百姓是个抽象的概念,就像政府是个抽象概念一样。老百姓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政府也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差别就在于,某个人可以代表政府讲话,因为政府代表了老百姓,所以也就代表了老百姓讲话。但任何个人却不可能直接代表老百姓讲话,如果你不能代表政府,那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即使你能代表老百姓,你也未必有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与老百姓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毋庸置疑,学校不可能脱离政府单独存在,否则政府为什么要投资办学?不听政府话的高校在中国基本不可能存在。

如何确保高校听政府的话?关键不在教师,而在于学校的领导,道理同上,任何教师个人不可能代表全体教师,但学校领导可以代表一个学校,所以政府要使得学校按照政府既定的方针运行,只要保证学校的领导听政府的话就行了,所以有人主张民选校长实在是在说梦话。

以上是说外部环境与学校的关系,再来说学校内部环境。学校的领导需要听上级主管部门的,如果你不听,等着你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下课。那么学校领导如何保证学校能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期望的方式运行呢?关键不在教师,而是在行政管理人员,校领导只要保证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就行了。因此,不管是名义上的竞聘还是民选,领导对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如果说某些学校在某些方面比较民主,或者某些学校在治校方面比较开明,那肯定不是体制带来的,而是这个学校的领导比较民主与开明,换句话说,这个学校遇到了一个好领导。有些人一个劲攻击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觉得他们不干实事,我觉得这很正常,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只要对他的上级负责就够了,为什么要对你负责?为什么要让你觉得他在干实事?只要他的领导认为他在干实事就可以了。也有人对那些一心想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嗤之以鼻,觉得几十个教授、副教授竞聘处长、副处长职位实在有辱斯文。为什么大家对处长、副处长趋之若鹜?因为这些位置有吸引力啊,这种吸引力是什么?恐怕无人不知。你扪心自问一下,如果给你个处长或副处长干干,你干还是不干?所以别一个劲讥笑那些处长、副处长们,大家都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处长或副处长,而你不是。在现在的社会真正达到“出世”境界者有几人?大概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入世”行善呢。别说土鳖如此,海龟比土鳖也高雅不到哪儿去,能在你的岗位上多做点善事、实事就算很不错了。

有人议论某大学“去行政化”的创新举措,教师全部下岗重新上岗,其实这不是该校的首创,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有高校这么做了,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该校嘲笑一番,这样的“去行政化”恰恰是“强行政化”。我们且不管他是“去行政化”还是“强行政化”,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可行?我认为完全不可行。你只要让10%以上的教师下岗,估计这校长的位置就很难坐得安稳,今天上访、明天游行会弄得校领导心惊肉跳、寝食难安,整天穷于应付上级的责问,除非你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否则你就得承担制造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责任。

一所对社会真正有影响的高校必然有他独特的文化与理念,这种文化与理念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与数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的,折腾只会使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逐步淡化直至消亡。

大学需要活跃的氛围,但活跃不等于折腾。什么X计划、X人才等等不妨先休息一下,还高校一份宁静,让教师可以静心科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假以时日,也许高校会是另一番模样,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380186.html

上一篇:老男人、大男人、小男人、幼男人
下一篇:闲话选课题
收藏 IP: .*| 热度|

24 卫军英 孙学军 赵凤光 王修慧 牛登科 刘立 毛培宏 陈苏华 吕喆 王启云 李志俊 蔣勁松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曾庆平 刘晓瑭 饶海 丛远新 刘庆丰 吕杰 xd lftkf hang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