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数学真的威力无穷吗? 精选

已有 11942 次阅读 2019-8-29 09:08 |个人分类:数学常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为一个数学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点不识好歹!但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数学。我们要注意一个基本事实,作为促进科技进步的数学从来都是小众化的。当然,普通人多了解一点数学对工作与生活也不无帮助,但这种了解绝不是知道几个数学概念,会解几道数学题。

   数学的确很有用,套用一句老话:“数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数学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既很应景也很有道理。

1、数学不是万能的。

   为什么说数学不是万能的?数学难以企及的东西多了去了,你建一个数学模型预测一下地震试试?要将预测的时间点提前到大家有足够的时间疏散,我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做不到的。再如,谁能给风险一个有效的度量方法?或许有人会说,今天不能,不等于将来不能,说得好,未来就是个包含无穷多不确定因素的概念,你说了等于没说,我还可以说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呢。对于有限的人生来说,这是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

2、没数学是万万不能的。

   再来说说为什么没数学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的歧义更大,很多人目不识丁更别说懂数学,不是一样过得很好?关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上看,一个是个体层面,另一个是社会层面。从个体层面看,懂不懂数学还是有点区别的,这种区别并不在于你知道多少数学概念,会解多难的数学题,而是你是否懂得数学的思维方式。那么,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或许会说:“你不就是想说用逻辑思考嘛!”错,数学并不只讲逻辑,有时候甚至会不讲道理。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三个层次:1、直觉;2、思辨;3、逻辑。逻辑思考只是最后的疯狂。这么说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抽象,其实我在一篇题为“数学使女人更加美丽”的推文中举过例子说明这三个层次,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是从原理上看,具体到不同的方面,这种直觉、辨析又有所不同。简单地说,直觉是基于经验(发散式)或先天性感悟能力的一种不完全归纳,它的典型表现形式就是猜想,即根据有限的现象猜测一般规律。辨析则是根据猜测进一步寻找佐证,寻找的过程就是多角度试错的过程,通过试错(也叫证伪)过程进一步肯定或否认你的猜测。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条理的梳理,澄清猜测的真伪,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思维。概括起来,数学思维是一个从“发散”到“不完全归纳”再到“试错”最后到达“肯定”的过程。它几乎适用于对任何问题的思考,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普适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往往停留在不完全归纳阶段,所谓听风便是雨指的就是这类人,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很多人无法完成“试错”与“肯定”过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上述思维模式是数学思维的初级模式,即使对数学所知不多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感悟力与经验积累也能做到,数学思维的高级模式则是抽象与量化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在现实与数学的鸿沟上架设一座桥梁,让你可以通过这座桥梁从现实走进数学,在数学世界里寻找你需要的东西再回到现实中,你寻找的数学便是你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建这座桥梁的人不仅要精通数学,也要精通现实中要解决的问题,他主要的任务不是创造数学,而是运用数学,当然,也有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明新的数学(例如牛顿的无穷小分析)。

   从社会层面看,数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任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的推动,关于这个问题无需我说得太多,历史与现实就是很好的例证。

3、正确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然而,人们往往误会了数学的神奇,以为学会数学就可以无敌于天下,甚至有人认为成为数学解题高手就是学会了数学了!这都是对数学的误解。数学好比催化剂,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平衡。但它又不等同于催化剂,因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这种催化剂本身无论是质量还是化学性质都有可能发生改变,这就是新数学的诞生。而新数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有可能为未来的科技创造辉煌。

   分歧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任正非先生所说的数学之重要是指数学的催化作用,丘成桐先生所说的数学之重要则是数学自身质量与化学性质的改变,或者说数学自身的发展。前者是应用数学或数学应用,后者则是纯数学。纯数学的产生可能来自现实,也有可能来自数学内部(例如康托尔的集合论)。可以说,没有纯数学的发展不可能有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辉煌!今天的应用数学有可能是昨天的纯数学(例如高斯与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成为相对论的基础)。今天的纯数学也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应用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面向技术研发的一流应用数学家,更需要养一群“没用”的人—纯数学家,正是这些没用的人有可能(不一定)创造未来的辉煌!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国家对数学重视的意义,具体到基础教育,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增加或减少多少数学知识,而是教什么样的数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学会思考与解决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195693.html

上一篇:什么样的研究叫研究?学校评聘了是否就意味着合格?
下一篇:课堂的思想性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38 郑永军 刁承泰 钟炳 冯大诚 王从彦 胡大伟 吴斌 马德义 李东风 鲍海飞 武夷山 周忠浩 喻海軍 苏德辰 徐传胜 王安良 杨正瓴 李毅伟 晏成和 张志东 李维纲 高铭 胡泽春 郭战胜 田灿荣 黄永义 康建 刘德力 夏香根 刘浔江 吕泰省 强涛 刘全稳 张坤 赵凤光 王卫 文克玲 韦玉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