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什么样的研究叫研究?学校评聘了是否就意味着合格? 精选

已有 12541 次阅读 2019-8-15 09:43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来觉得一篇闲文就可以说清楚教授的评聘问题,但有朋友提出了两个问题挺有意思,让我产生了兴趣,有了继续讨论的冲动。

有朋友在上篇博文后留言:“你所谓的合格,是理想化的合格,还是必须的基本条件?”、“不合格,学校会聘用吗?”还有朋友在公众号里留言:“什么样的研究叫研究,恐怕需要先搞清楚。”这是两个很好的问题,值得探讨。

关于合格问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什么叫合格?2、学校评聘了是不是就合格?

所谓合格指的是符合特定的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相信,即使在西方,在不同的大学,教授的含金量也是不尽相同的,你在美国的社区大学当教授,未必能在哈佛当教授,这就是标准的差异。从严格意义上讲,标准本身带有双重特征,一种是同行的认可度,另一种则是形成条文的硬性指标。各个学校在评审教授时通常也会考虑到标准的二重性,所以会有代表作同行评议,也会有学科评议组、评审大组对照条文数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如果在同行评议或会评阶段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通不过评审。看上去,评审程序很公正。也正因为有条条框框,所以很多人为了能评上职称,千方百计地按照条例来凑条件,以期评上职称。这也是导致一些老师热心“科研”无心教学的根源。

条件本身错了吗?条件本身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实际都无法准确量化,用数数的办法来考评教师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可能评不出真水平,还可能起到导向上的负面作用。那么有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评判标准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个标准就是同行评议,而且这种评议不能局限在本土范围内,要避免人为的可操控性。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你的保密工作做得多好,总是有人能知道秘密,所以要尽量避免本地评审。现在很多省份在很多评审工作中采取不同省份错位评审就是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基本避免。

如果学校评聘了你,是不是就意味着你是个合格教授?这个问题与“教学型”教授问题已经有所不同,“教学型”教授的标准与“科研型”教授的标准不同,前者显然更看重教学。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教学能力好的标准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博文“大学不存在没有做过研究的合格教授”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此处不再赘述。前面已经说过,标准有多重特征,这也就决定了掌握标准有一定难度,这还没有排除诸多人为因素。如果具有话语权的人没有掌握好标准(有意或者无意),让不合格的人评上教授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情。由此可见,只要标准是由人来掌握的,就很难保证绝对的准确,能做到相对公正就算比较令人满意了。我们的评审程序与西方不同,除非你改变这个程序,否则内在的弊端就很难避免,你只能指望有个青天大老爷能为你主持公道。

“什么样的研究算是研究?”这个问题问得好,发表了几篇文章是不是就算做了研究?没有发表论文就不是研究?这里不打算触碰那个敏感的问题,只想针对研究本身来谈。就教师来说,研究分两类,一类是科研,另一类是教研。科研的标志也不一定是发表论文,例如有些老师承担军工项目是不能发表论文的,否则有泄密的风险。还有些人搞技术研发,他的成果不是以论文形式呈现的,而是成了产品,你不能说他的工作就不是研究,只不过他做的是技术研究。

这里想说说“教研”。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教研工作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假设你是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技能,只要你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过得硬,即使不发表论文,也完全可以把语言课教好。但有些学科不做研究肯定不行,数学就是这样的学科,一般情况下,思辨性比较强或实验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必须做学术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前面的博文中阐述过了。这里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我能不能仅凭教学当教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教授是一个学术职务,他象征着一定的学术水平,教学仅仅是教授工作的一部分。仅凭教学可以当讲师、高级讲师,不能当教授。严格意义上说,哪怕你的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你可以去拿各种与教学有关的荣誉,但你不能当教授。正如一个小说家无论他写出多么精彩的小说来,他可以成为一代文豪,但不一定可以当教授,两者正好是两个极端。或许有人会说:“教语言之类课程的教师就不该当教授了?”这里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只想告诉你:你若想当教授,教学之余就去研究一下语言文学之类的问题。否则不是我不想让你当,是标准不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193685.html

上一篇:大学不存在没做过研究的合格教授
下一篇:数学真的威力无穷吗?
收藏 IP: 125.88.24.*| 热度|

37 彭渤 郭战胜 王俊杰 武夷山 杨正瓴 李春发 汤茂林 文克玲 李毅伟 吴斌 王安良 刁承泰 周忠浩 王启云 冯大诚 李万峰 刘立 苏德辰 晏成和 孙志鸿 郑永军 许培扬 马红孺 蔡宁 吴嗣泽 田灿荣 李曙 向峥嵘 周春雷 王从彦 李哲林 王林平 刘鹏飞 梁洪泽 韦玉程 毛善成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