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大学不存在没做过研究的合格教授 精选

已有 15003 次阅读 2019-8-11 20:42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素不喜凑热闹,热闹劲总算已经过去,就发表点看法,再说好几个月没冒泡了,刷一下存在感。

     “教学型”教授不是个新鲜词,据说国外也有这类教授,“教学型”与“科研型”的差别似乎不是国内某些高校理解的那样,两者的差别不是一个做研究一个不做研究,而是“教学型”教授以教学为主,但也需要做研究。两者的评价指标都有教学与研究,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一些大学将从没搞过研究、没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的教师评为“教学型”教授,实在是对“教学型”的一种误解。

     做研究或做过研究的教师其教学与从来没有做过研究的教师其教学有差别吗?有什么差别?这是我们判断大学教师该不该做研究的基础。严格说来,这是个比较学术化的问题,绝不是领导拍拍脑袋想当然能判别的!我听过太多的课,我了解做研究与不做研究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有多大。其差别至少反映在两个方面:

    1、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度。不做研究的教师往往就知识论知识,他可能表达能力比较好,能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地把一个概念或定理讲清楚,学生很容易就能听明白,但仅此而已。他无法帮助学生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东西。例如,他可以讲清楚一个证明,但说不清楚怎么想到这个证明的。当然,有些证明是天才的杰作,一般人很难追踪天才的足迹,但这终究是数学的一小部分。他可以讲清楚一个概念,但说不明白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概念。这就是做研究与不做研究的区别。当然做研究只是教学可以达此境界的必要条件,远非充分条件。

   2、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评判。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即使是做研究的人也未必能做到。做研究的人有条件达此境界,只要愿意思考,教学上愿意投入,假以时日完全有可能达此境界。而如果是一个没有做研究或没有做过研究的人,他无论在教学上怎么投入都永远无法达此境界!因为他缺少知识之外的系统训练,这就是思想的熏陶!这种思想的熏陶不同于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思想,这就好比观众看杂技演员走钢丝,原理很简单,身体保持平衡就可以了,但知道原理不一定做得到,需要长期刻苦的训练。教师的研究对于教学的意义好比自己学着走钢丝,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并试图引导学生跟着做。那种只会讲大道理但不会实操的人如同看别人走钢丝的观众,他可以对别人甚至对杂技演员大谈特谈走钢丝的原理,但如何将平衡原理运用于实际的走钢丝,他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他自己没走过钢丝。

   曾有人介绍美国的教授评审体系,指出美国的教授评审分三类:研究、教学、服务,但三种类型并不意味着只在一方面有建树,而是指在某个方面杰出,其它方面也不能是空白。文章也指出,教学型教授的研究可以是教学研究。就数学而言,以我所见所闻及自身的经历,没有数学研究的经历是很难做好数学教学研究的,因为要做好数学教学研究就需要有相当的数学素养,数学直接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这种直觉不是学习几门数学课程就可以具备的,它或许来自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或许来自研究经验的积累。或许有人会说,当初教我们的老师已经培养了我们具有很好的数学直觉了,果真如此,数学研究对于你就不是问题!

    还是别再搞这种荒唐的“教学型”教授了。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做一个高素质的合格教授就必须做研究!否则做一个高级讲师就可以了。我们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193279.html

上一篇:科学网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
下一篇:什么样的研究叫研究?学校评聘了是否就意味着合格?
收藏 IP: 119.129.74.*| 热度|

71 黄仁勇 梁洪泽 杨正瓴 郑永军 王代平 王安良 马红孺 文端智 王明 钟炳 王大元 蔡宁 马军 黄玉源 吕建华 周忠浩 刘立 徐绍辉 贾玉玺 徐长庆 刘浔江 季丹 李东风 文克玲 杨顺楷 冯大诚 张志东 靳建辉 吴明火 余皓 鲍鹏 李春来 韩玉芬 王崇臣 汪晓军 周健 褚海亮 许文龙 户国 姬扬 孙允东 吴斌 吉培荣 杨辉 徐世文 许培扬 彭真明 晏成和 李毅伟 王从彦 曹俊兴 赵凤光 丛远新 赫荣乔 郑强 马秋梅 彭渤 汤茂林 王启云 李万峰 韦玉程 孙志鸿 刘全慧 向峥嵘 徐宪民 曹家樅 高义 张宝龙 刘博 xqhuang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1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