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养着几个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室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二是给予问题学生心理指导与干预。这样的心理指导与干预真的有意义吗?发挥了多大作用?记得我们上大学时从来没有心理咨询师给予心理咨询,更没有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虽然我没有做过调查统计,但凭自己几十年的经历与感觉,那时的问题大学生并不比现在多,哪怕是按比例计算也不见得比现在多。当年的年招生规模在五十至六十万左右,现在是那时的十多倍,按照1:10的比例计算,那时的大学生自杀率恐怕不见得比现在高。曾经的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以“大学生自杀率”来侧面阐述“中国特色”:“目前,中国社会的自杀率非常高,每10万人当中有23个自杀,但在北京高校中每80万人只有15人自杀,大学生自杀率比整个社会自杀率低,而且远低于美国高校的自杀率。这就是中国特色!”杨司长大概是在若干年前说的这番话,因为他老人家紧接着到厦门大学当党委书记去了。
不知道有没有详细的官方统计数据?这本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毕竟人命关天,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且我们的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应该结合这些数据进行绩效评价。然而,当我试图从网上搜集相关数据时,发现只有一些零星的数据:“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进入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反复搜索也没有搜集到最近十年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数据。
我历来不相信算命先生的话,所以我自己从来不找算命先生算命。退一步说,如果算命先生真的能算出我的未来,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甚至知道何年何月何日将受到死神的接见,那我的生活岂不是少了很多乐趣?人就是个怪物,很想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可又觉得事先知道了结果显得很无趣。不能排除这样的现象,算命先生偶尔也能算对一回,所以,一旦哪个算命先生蒙对一次,他就成了大师了,于是芸芸众生趋之若鹜,都想从他那里探知自己与亲人的未来。
高校的心理咨询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我虽然从来没有去做过心理咨询,对我而言,自我疗伤比请江湖郎中效果好得多,我也相信,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多半门可罗雀。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与学生进行咨询的时机都有可质疑之处。打个比方,我喝上二两老白干,然后请医生给我测量血压,那会是什么结果?毋庸置疑,高血压!每个人都会有郁闷与纠结之时,在郁闷与纠结之时去做心理咨询,结果自然是不正常的。所以在我看来,咨询师的职责不是去评判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而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让学生的心理恢复正常。我们的咨询师有多少具备这样的水准?换一个角度说,有多少人愿意将心灵深处的幽怨与哀伤向一个陌生人倾诉?谁能保证咨询师的职业操守?
在我看来,学生最亲近的人才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因为任何人只愿意将心思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倾诉,也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让他相信,他是为他好的,是真正关心他的。不要动辄给学生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除了某些精神疾病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走极端的学生都是一时冲动造成的悲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