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智光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guangkong 著名美学家,文艺学家。山东大学教授,韩国昌原大学客座教授。

博文

社会实践是理想关系产生的根源

已有 4654 次阅读 2014-11-5 11: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社会实践, 理想关系, 产生根源

          社会实践是理想关系产生的根源

 


无论是在中国美学史上还是在外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根源问题已有不少说法。比如,美根源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说,美根源于主体的心灵说,美根源于独立自在的绝对精神说,美根源于分有上帝的光辉说等,都从不同层面对美的根源问题进行探寻。这些说法虽然未必都是科学的回答,甚至存在着理论缺陷,可是都能从不同角度给人以相应的启示。美根源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说从客观方面去寻找美的根源,美根源于主体心灵说从主体能动性方面去探求美的根源,美根源于绝对精神说从精神的自运动自发展方面去研究美的根源,都有某些合理因素,但是与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还有相当距离。

我们认为,美是对人类而言的,美是随着人类一起在地球上降生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并没有美的存在。美不只是与客体、自然、物质有关,也不只是与主体、人类、精神有关,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心与物对立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自然被人化而成为人化自然的过程,是现实被理想化而成为理想化现实的过程,是世界被美化而成为美化了的世界的过程。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只能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社会实践活动才是美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才是美得以降生的摇篮。

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理想关系的生成

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逐渐形成两种具有更大驱动作用的内在力量,一种是与普通理解力相比要更高一个层次的超前理解力,另一种是与普通联想力相比要更高一个层次的超常想象力。由于超前理解力和超常想象力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具有超越性、创造性的理想关系。

超前理解力与普通理解力是相互联系、层次不同的两种理解力。由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宏观性实践活动与微观性实践活动、整体性实践活动与局部性实践活动、动态性实践活动与相对静态性实践活动之分,主体对于实践对象的理解也就会出现角度、广度、深度等方面的差别,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力。如果实践主体所把握的对象是局部性、微观性、相对静态性的对象,虽然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偶然认识必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是这样一种理解毕竟是对局部性对象、微观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的理解,而不是那种对更难把握的整体性对象、宏观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相对而言它还是一种普通理解力。与普通理解力相对照,超前理解力是一种把握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力。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是由许多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组合而成的,这些微观性对象与整体性对象之间,微观性对象与微观性对象之间,整体性对象与局部性对象之间,局部性对象与局部性对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实践主体既要了解有关局部性对象、微观性对象自身的具体情况,还要掌握它们与整体性对象、宏观性对象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有全面、系统、科学的把握。相对静态性对象比较稳定,其内部结构层次,外部主要特征等较易分析,与此相比,动态性对象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结构层次的变易,性质特征的转换,一时难以掌握。特别是有些对象的动态运行存在多种发展趋势,究竟哪样一种发展趋势有更大的实现可能性?这就要求实践主体对于实践对象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如果说,主体对于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的理解是对于这些实践对象初级本质的理解,那么主体对于由这些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组合而成的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这些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的初级本质的理解上,它还要再深入一步,进入这些实践对象内部去探寻其二级本质、三级本质以至于更深层的本质,这样才能比较深刻地掌握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和动态性对象。所以,对于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力,与对于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的理解力相比,是一种层次更高的理解力。

   当然,这样一种区分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对于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的理解可以达到相当深度,可是对于宏观性对象、整体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也不一定达到很高程度。可是,一般而言,对于整体性对象、宏观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力要更高一些,更强一些。特别是对于实践对象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更需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它需要分析实践对象内部构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实践对象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这些引起实践对象变化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究竟是何者在起主要作用,还要分析在实践对象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随机性因素会使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这样一些研究比实践主体对微观性对象、局部性对象、相对静态性对象的分析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所以它对实践主体理解力的要求也高得多。它要求实践主体不满足于表层性资料的积累,也不为那些偶然的、虚假的现象所迷惑;它要求实践主体对于实践对象进行多维多向的思考,而不是单维单向的浅尝辄止的把握;它要求实践主体突破那些已经过时的陈腐旧说,勇于去发现实践对象新的发展可能性。就是说,它要求实践主体具有能够超前地、超常地把握实践对象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想、预见、预测的能力。这样一种高层次的理解力,确实是一般理解力难以比拟的。当然,不论是高层次理解力还是普通理解力,它们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并且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的客观规律来发展自身。

创造性想象力与普通联想力同样是彼此关联、层次不同的两种想象力。普通联想活动作为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性质而言也是一种想象活动。不论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到与它有关系的另一事物,还是由这个已经想到的事物又回忆起第三个相关的事物,都是主要通过回忆的方式展开的联想活动。尽管联想活动有一些不同的类型,有些是对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的回忆,即所谓“接近联想”;有些是对那些在性质特征方面比较类似的事物的联想,即所谓“类比联想”;有些是对那些存在着矛盾对立关系的事物的回想,即所谓“对比联想”;有些是对那些存在着因果关系的事物的忆想,即所谓“因果联想”,可是这些不同类型的联想活动所回忆起来的事物基本上都保持着本来的面貌,并没有通过改造、拼凑、重组等方式重新建构出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所以这些联想活动只能是一些初级想象活动。与联想活动相比,创造性想象活动要高级得多。它以联想活动为基础,按照实践主体长远的目的要求,把通过各种联想活动回忆起来的诸种事物的意象加以改造和重组,使之成为符合客观规律的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全新形象或形象系列。创造性想象具有超常性、异常性,它厌弃平庸,刻意追新,异乎寻常,又合情合理。它为人们开创了一个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理想世界,而这一新的理想世界在某些方面又与现实世界保持着深层的密切关联。

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一是实践型的创造性想象力。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依据幻想的性质,又可分为原始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和现代科学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在这儿所说的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主要是指原始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原始幻想型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与当时的巫术文化活动有关。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先民生活极为艰难。在各种自然力的淫威面前,他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佑助,把渺茫的理想追求用幻想的形式肯定下来。那些神奇瑰丽的神话幻想为我们展开一个神秘而又陌生、虚幻而又飘渺的理想世界,其创造性想象力确实非常惊人,可是这些想象活动从性质上来说,多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践型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与此不同,它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大地,体现的是客观现实动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们对和谐自由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所以它是有实现可能性的。

   人类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不论是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还是在精神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都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体验、分析对象,把对象的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用记忆的方式保留下来。新的实践活动开始后,人们往往要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这样一些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从记忆资料库中提取出来,并借助相应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不同的联结,以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这就是联想得以发生的原因。实践主体以联想为基础,将这些感觉印象和知觉表象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的长远目的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活动之由来。可见,无论是作为初级想象活动的联想活动,还是作为高级想象活动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它们的发生都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关。

   主体的高层次理解力,即把握整体性对象、宏观性对象、动态性对象的理解力和把握客观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超常理解力,与主体的高层次想象力,即创造性想象力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高层次理解力的推进,可以使主体更深入地把握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使高层次想象力沿着实践对象未来发展趋势所导引的方向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自由驰骋。高层次想象力的展开,可以使主体所预想的实践对象的未来发展图景更清晰、更全面、更生动、更形象地浮现出来,它反过来可以使高层次理解力再深化一步,以便让它更好地导引自身向更高远的领域运行。理解力与想象力的互动与交融,特别是高层次理解力与高层次想象力的互渗整合,将主体与客体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形成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不论是普通理解力还是高层次理解力,也不论是普通联想力还是高层次想象力,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生发出来的。由此不难看出,由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协同作用,特别是高层次理解力和高层次想象力的内在统一而形成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自然也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理想关系的客体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本能力量的智能力量以及由这种理性的智能力量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力量。人类具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式把握对象世界本质规律的理解能力,具有按照自身固有尺度和理性要求付诸行动的意志能力,具有不同于动物感觉和知觉的内蕴着社会性因素和理性因子的感知能力,具有以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为基础,在强烈情感推涌下创造性地建构现实世界尚不具备的新的意象的想象能力,具有推动主体更为敏锐地感知对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对象,更加坚定地按照意志目的要求去变革对象的情感能力,具有依靠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意志能力、想象能力的共同发挥去构筑社会人生的崭新蓝图的理想能力,这些都是人类精神的本质力量。

人类的力量包括智能力量和体能力量两大方面。人类虽然在体能力量方面与一般动物体力并无质的差异,但是人类却具有动物世界所不具备的智能力量,所以人类的智能力量是区别于一般动物力量的本质力量。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倾注的力量当然包括体能力量和智能力量两大方面,只有智能力量而无体能力量不可能变革现实,只有体能力量而无智能力量同样也不可能改造世界。但是体能力量和智能力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盲目地孤立地运用体能的体力,虽然能使对象世界产生物理的、机械的的变化,发生位置的、距离的、外部形态的变化,却不可能使客观对象的性质发生变化。人类的体能力量只有处于智能力量的指导、制约之下,并与智能力量融合在一起,凝聚成为强大的社会群体力量,并按照对象世界的本质规律和主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去运作,才有可能使对象的性质和价值发生变化,成为失去独立自在性的不断向人生成的具有理想化属性的客观存在。因此,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通过发挥体能力量和智能力量这两方面力量完成的,但是一般说来决定社会实践活动性质的主要是人类的智能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是由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解、联想、想象、理想等心理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美和审美实践活动中,这些心理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以理想为核心的。有了理想,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各种心理活动要素才能更好地聚合在一起,形成和谐自由的心理活动机制。有了理想,深层心理活动才能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又能激活各个心理活动要素,使之处于生命力焕发状态。理想,作为一种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长远目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主要由理解、意志、联想等心理要素组成。可是,如果没有感觉活动提供印象材料,没有知觉活动提供表象材料,理想的建构就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同样,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介入,理解活动难以向深处掘进,意志活动难以长期坚持,理想的建构也将难以为继。所以,在美的创造和鉴赏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的核心是理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客体化。

以理想为核心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体将这种本质力量转化、倾注、凝聚到被改造的对象世界之中。被改造的对象世界由于接纳、蕴含了这种本质力量而失去了自身固有的定性,具有了向人生成,向理想化现实生成的定性。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运动和发展。各种不同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关系,都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还谈不到与人类的关系。作为天地间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却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人类具有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本质力量,具有进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能够将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被改造的世界中去,使对象世界成为内蕴着这种本质力量的存在,成为具有属人、为人、怡人等属性的存在,成为不断向人生成的,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相应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而且能满足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越来越理想化的存在,成为美的存在。由此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自然的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自然的美化,现实的理想化,同样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以理想为核心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被改造的客观世界的理想化;从客体的角度来说,是自然被人化,被美化,被理想化,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变成了蕴含着理想关系的美的存在。

三、理想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这种理解在学术界似无争议。可是这里却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有许多不同的领域和类型,比如物质生产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伦理道德活动等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可是为什么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些具有美的价值,有些却不具有美的价值呢?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时候可以创造美,有时候却不能创造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见,对于美的根源问题,对于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必要再向里掘进一步。

   我们认为,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空间和条件下,主体与客体会结成种种不同的矛盾关系。若从基本类型方面来划分,可以分成认识关系、功利关系和理想关系这样三种基本关系。认识关系是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把握客体对象本质规律的关系。人类具有一般动物所不可能具有的高基质、高功能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具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手段,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形式逻辑规律,运用辩证逻辑方法来把握客观对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充分运用这种理性思维能力来研究对象,向事物本质深处不断掘进,向真理日渐接近。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只用理性思维能力就可以了,无须借助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意志能力等。其实,人类把握客观对象需要调动自身所有的本质力量。在认识活动开始时,感知能力的发挥是首当其冲的,没有敏锐的感知就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上升过程中,想象能力、意志能力等也都参与其中。比如,正是因为有想象活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自由展开,理性思维才能在极为广阔的时空中运行;正是因为有意志能力作为内在驱动力量,理性思维才能面对种种困难而不退缩,继续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由于可见,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认识关系,是主体将自身所有本质力量特别是理性思维能力对象化的结果。

   功利关系是主体通过能动的社会实践变革对象世界以实现自身现实目的的关系。人类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存的目标。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现实地解决生存的物质条件,就需要在能动认识世界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功利目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实践过程中,主体运用的主要是自己追求特定目的实现的意志能力。这种能力目标性明确,坚毅性强,是一种内在驱动力量。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贯穿于这一实践活动的只有意志能力,而无别的本质力量。任何主体在完成某种意志实践活动时,都需要充分调动以意志能力为主的所有本质力量来进行。如果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参与,对于实践对象的认识模模糊糊,那么这种意志能力所追求的目标便难以落实;假若没有想象能力的介入,整个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就难以发挥,就不可能高水平的完成功利目的的追求;倘若没有情感能力的融汇,感知能力的先导作用难以发挥,想象能力难以展开自由飞翔的双翅,意志实践活动也就会缺乏内在的助力。即是说,在功利性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运用的是以意志能力为主的所有本质力量,而非只有一种意志能力。正是在这种合力作用下,主体才成为追求现实功利目的的主体,客体才成为向主体提供特定功利价值的客体,主客体之间才会形成功利关系。

理想关系是主体凭借以创造性想象能力为主的全部本质力量,去改造和变革现实世界,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理想关系是一种超越性、创造性、和谐性、自由性特别强烈的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在主客体结成的认识关系中虽然也有想象性因素,主体的认识活动也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参与,不能总是按照某种僵化的理性思维模式去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但是认识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进行客观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把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随意为研究对象增加什么,也不能随便为它减少什么,所以不能将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等同于以超越性、创造性、和谐性、自由性为主要特征的理想关系。主客体结成的功利关系中尽管有再造性想象因素,主体的意志能力也需要有创造性的发挥,可是功利活动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变革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去追求意志目的的直接现实性实现,因此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功利关系与那种更富有超越性、创造性、和谐性、自由性的理想关系也是不同的。

在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中同样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但是这些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是作为理想关系内部的有机构成因素存在着,并不具有独立自在的性质。在以理想为奋斗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在理想的导引下,通过发挥所有的本质力量来把握对象世界的。为了使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变成理想化的自然,变成人类无机的躯体,主体并不满足于只是在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基础上去实现眼前的现实功利目的,而是要求创造性地把握对象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依照人的自由自觉的内在尺度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通过创造性想象活动去建构长远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主客体之间的这种理想关系虽然主要借助创造性想象能力展开,可是它还需要理解能力、意志能力、感知能力、情感能力等共同参与。即是说,理想关系的建构同样是在一种合力作用下完成的。它是一种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超越了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能够更深刻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全部丰富性的关系,是一种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关系。如果说认识关系具有真的价值,功利关系具有善的价值,那么这种理想关系则具有真善统一的美的价值。

   要之,凡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由于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组成要素不同,居于主导地位的本质力量类型不同,所以便会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同关系。认识关系是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把握对象世界本质规律的关系,具有真的价值属性;功利关系是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变革对象世界以满足自身现实功利目的的关系,具有善的价值属性;理想关系是主体通过超越性想象能力的发挥,通过创造性社会实践去变革现实世界,以实现社会历史进步要求的关系,具有美的价值属性。在由认识关系所支配的领域如科学研究领域内,如果只有一种认识关系在发挥作用,那么这一领域便趋向于对研究对象本质规律的探寻,基本上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与美的联系自然不多。倘若这一领域不只是认识关系,也还有理想关系介入,更多地见出科学研究对象的属人、为人、怡人的性质,那么它便与美的属性内在地沟通起来,呈现出美的特征。这就是同属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些科研成果不具有美的性质,有些科研成果却具有美的属性的原因。与此相似,在由功利关系所支配的领域如物质生产领域内,倘若只有一种功利关系在发挥作用,那么这一领域便趋向于对直接现实性的功利目的追求,基本上属于满足实用的活动范畴,与美的联系也不多。如果这一领域不只是功利关系,也还有理想关系介入,能够更多地见出物质生产活动的属人、为人、怡人的性质,那么它就可以见出更多的美的属性。这就是同属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些物质生产活动具有较多美的属性,有些物质生产活动却看不出美来的原因。

 

     (节选自孔智光著《理想美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554-841270.html

上一篇:理想关系螺旋运行的四大层域
下一篇:美的本质是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
收藏 IP: 112.229.1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