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家,而且神是可以封的。但天规毕竟等级森严,嫦娥不过是一个仙子,那给嫦娥打工捣药的白兔只能是玉兔,也算是高抬了。玉兔一名,在中国古来有之,早在三千年前的妇好墓就出土有玉雕兔。妇好是商王武丁第一任王后,不仅统领后宫60多位佳丽,而且是甲骨文可考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玉兔就是玉兔,很少被尊为神。倒是清诗人袁枚在《子不语.卷十九》中讲,阴官封胡天保为“兔儿神”,成了玻璃、龙阳、断袖、分桃所尊从的月老,北京土话也称分桃为“兔爷”,也是讽貌如潘安而吃软饭的男士为“兔儿爷”的原因,把一个好词给歪用了。
神不是好当的,那就回到地上来吧。玉兔什么时候跑到天上去的,已经说不清楚了,但请她回来,即兔从月出,却是有根有据。
唐高祖李渊要认祖归宗,不仅到西安楼观台尊老子为其先祖,而且在老子“五次显圣”的神山县(今浮山县)建“玉兔观”,据说当时神山县县城内西南隅曾9次现玉兔吉兆,于是高祖下诏,在玉兔入穴之地(今古县村)建“玉兔观”祭祀,至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改称为玉兔寺,时规模宏大。相传尧舜时,洪水横流,山随水漂浮,故名浮山,唐武德三年见“神人”于二峰山下,改名神山县。有宋.康孝基《寄题神山县玉兔寺》诗为证:
国朝梵刹多新额,玉兔名存四百年。
曾为皇唐黎瑞应,得于炎宋保流传。
荆山温润尝凝化,月窟精神主缺圆。
寺记废兴书异事,丰碑采摭画雕镌。
上世纪在其遗址处发现雕镌的石碑,寺有兴废,月主缺圆,历来如此。
玉兔从寺里再到百姓人家,据说是为了禳病消灾,并为此脱去了象征高贵的白大褂。《抱朴子》说:“兔寿千岁, 满五百岁则色白”,所以,《宋书飞符瑞志》中把白兔等白色的动物列为祥瑞之物。
玉兔回到人间,名字也就世俗化,叫“兔儿爷”了,有时也戏称为长耳定光仙,就像有的地方取名字,有了个女孩想要男孩就起名“改过”,或“转过”、“转儿”,有了男孩就起名“栓柱”,或“金锁”、“双锁”,是比较世俗的。不过兔儿爷是头戴金盔,身着红战袍,手拿臼和杵,骑着神兽,有骑狮子、白象、麒麟的,成了神兽之王。狮子和白象分别是释迦牟尼左、右胁侍文殊和普贤的坐骑,文殊代表智慧、锐利、威猛,普贤专司“理”德。麒麟是“仁义”的象征,《广雅》称其“含仁怀义”,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先是说此“子”是孔子,后来又成人们希望得到的贵子。
375年前,明.纪坤《花王阁剩稿》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成为儿童的玩具。清.栎翁《燕台新咏》有“兔儿节”诗为证:
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
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
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
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一年四季,随着时空变换,兔儿爷入乡随俗:正月点起兔花灯,清明梁悬兔寒燕,端午绣制兔香包,中秋摆供兔儿爷,佳日面兔结良缘,要富除夕贴盘兔。寒燕就是柳条串挂的面花。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宵灯节时居家挂兔灯,儿童玩兔灯, 厨房点面兔灯,反映繁衍母题中崇月与祟火观念的融合,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我小时候玩的兔儿灯是用竹篾扎成长耳朵兔形再裱上防风且彩绘的纸,底坐有四个可以转动的木轮,可安装蜡烛,脊背是开口的。文化大革命时,兔儿灯不懂得革命就滚蛋了。
现在,兔儿爷除了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外,也有扮成商贩、剃头匠、鞋匠、卖馄饨、卖茶汤的,进一步世俗化了,除了骑麒麟、白象、红虎外,还有骑葫芦的。
白兔从“白衣拜相”,到“顾菟在腹”,再到“兔儿爷”和“兔儿灯”,走了一条从天上到人间,从神仙到人世的道路,就像现在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一样。尽管高等教育有类型之分、层次之别,但随着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不断充实,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渐渐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像看电视一样成了人们终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而且是人们完善人格、塑造品性、提高素质的基本需求。大学不再是区分人格高低贵贱的尺码与道德的制高点,其过程虽不可避免但其目的决不是要练就君子剑。通过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将更全面、更深入地享用科学的精神成果,科学也不会成为被异化的“兔儿神”,或朝拜判官、冷禅的场所。科学是“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是“致力于”而不是“完成了”,有人说“科学是暂时可被知而还没有被推翻的知识”,因而,定理不一定是真理,迷信不一定是错误。
教育与科学像玉兔、白兔、灰兔、黑兔(明.画家周之冕画黄兔,张路画灰兔)一样是可爱的、被人尊敬的、为人服务的。有明.张四维《恭题黒兔图》诗云:
黒兔人间少,疑从北极来。圣朝今再见,瑞牒喜重开。
玉杵成灵药,瑶池荐寿杯。周罝应有咏,梁赋不湏裁。
元宵佳节来啦,兔儿爷来啦,要想富,多养兔,再次祝皎兔三酷,前兔无量,宏兔大展,皎兔三房!祝大家快乐。
才离玉镜留新桂,又取寒香付旧梅。
缘木求鱼鱼可在,守株待兔兔还来。
常怜柳树霓裳舞,最赏春风任意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