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度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学义 与学界前辈、各路高手、同仁交流、学习

博文

关于知识的协调论

已有 3413 次阅读 2009-9-5 20:5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类诞生以来,能够言语,直至发明文字,能够书写人类的文明史,人们便拥有了知识。

        我们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甫以降世,便注定了我们得有个生存的环境,也就便注定了以一个成长的背景为依托,譬如某一书香门第抑或是贫困如洗之家等等,但不论如何,我们始终处于一个情境中;此时,可能我们还没有知识或者仅具备混沌状态的知识,但我们的身后或多或少地已经为我们准备了背景知识形态。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智力的发育,我们开始成长,有了明晰的自我意识,我们学会言语,与人交流,用身心体验这个世界,并渐渐地在长辈的教育下学习已经累积下来的具有较稳定形态知识。这些知识一开始是人们的经验总结或失败教训,源于日常劳作与身心体悟,为了是警示、启迪自己和后人,该阶段称之为经验知识,多以隐性知识形态出现。随着人类自身的成长,有能力开始独立生存和思考,便开始将这些经验知识进一步总结、凝练、概念化、体系化,形成某某规律、定律。这种知识抽去了作为经验知识的个别性、杂芜性、偶然性和情境性,开始非嵌入化、编码化,形成了普遍的、客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我们称之为概念知识。而这些概念知识的产生反过来又重新回归到我们的背景和经验之中,指导我们的生活世界,同时背景知识如舞台之幕始终伴随我们左右,加之我们的经验生活、身心体验无时无刻不在反作用于我们的概念知识,检验它、修正它、完善它。知识就在这样一种动态的过程中演进着。

        概念知识源于经验知识,属于高阶层次的知识形态,两者属于同一平面的不同层次;而背景知识属于前两种知识形态之幕隐匿在另一个平面,由此构成了一个人类知识形态的三维立体图。当我们面临难题时,我们便用三维立体图构成的理论体系来解决问题。那么,当某个理论体系解决了更多的背景、经验、概念三维知识问题,那么该理论体系就具备更好的协调力。否则,则相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85-253636.html

上一篇:代“言”人
下一篇:主体间性的哲学
收藏 IP: .*| 热度|

2 马雷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