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值得称道的青年地理学家汤茂林教授

已有 7416 次阅读 2013-12-19 18:33 |个人分类:边看边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地理学家, 汤茂林教授

汤茂林教授是位成果颇丰的年轻学者,曾经破格晋升副教授,足见自身蕴涵能量之大。他也有出访美国,担任高级访问学者的资历,从副教授走到教授居然用时13年,颇为费解。按我个人的感悟,可能有学术流派的接纳与认同问题,也折射了教授门槛高了,教授含金量高了。曾经,教授稀缺时,不拘一格降人才,头一年副教授,次年便是教授的人大有人在,那时,拣到篮里就是菜,属于物以稀为贵。现在,鱼龙混杂的原因,人才流动的原因,规则潜规则运作盛行的原因,学术大跃进的原因,教授市场基本饱和了,主管部门挑肥拣瘦的余地也变大了。不但教授进阶难,进阶之后,还有三六九等划分在恭候呢。文件说你行,你可能就行,文件说你不行,你可能就不行,也可能拍板领导诠释得好,你就真行。群众公认是一个方面,领导拍板有时就是一锤定音。不服不行。正如同样地段、同样面积的房子,十几年前,很便宜,现在则很昂贵。教授的难与易,和房子的贵与贱,基本差不多了。无论如何,经过学术历练,经历学术的蛰伏期,踏平坎坷成大道,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振翅飞翔,如此成功,更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相信茂林教授学术之路一定会越来越畅达,学术与社会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深远。他的教学科研成就是值得称道的,他的奋斗历程是弥足珍贵的,更是值得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学习借鉴的。录以存之。

祝贺青年地理学家汤茂林教授!    

个人简历: 
  1992-1995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助教 
  1995-2000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地理科学学院)讲师 
  个人简历: 
  1992-1995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助教 
  1995-2000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地理科学学院)讲师 
  2000- 201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副教授 

      2013-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教授 

  学历: 
  本科生,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85.9-1989.6 
  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89.9-1992.6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6.9-2000.6 在职攻读 


  主要教学情况: 
  本科:先后主讲《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规划制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研究生:《机助制图》 
  研究方向: 
  理论:方法论、思想史、城市化、文化景观、欧美经济地理学、教材教学等 
  区域:江苏省、长江三角洲 
    


  科研项目: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重构(2008~2009) 纵向课题(校级,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8105XLH0045 经费1万元)
  基于景观选择理论的多尺度聚落动态研究(2009~2011) 纵向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433) 总经费31万元(其中由我个人支配10万元),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茂松主持,本人为参与人(排名第2)
  长江三角洲城乡转型的理论建构(2011~2013) 纵向课题(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05,总经费30万元),项目主持人
  景观系统突变的级联效应研究(2013~2016) 参与的纵向课题(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97,总经费70万元,个人支配7万元。主持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驰,本人排名第三 
    


  代表性论著: 
  汤茂林.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学术规范. 柴彦威主编.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之一.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7-38(第三章).
  《区域与城市发展论》.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署名为:姚士谋,汤茂林,陈爽,等,学术性编著,30万字,承担一半多(15.1万字)的写作任务,也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材]。第2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经济地理学指南》(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埃里克·谢泼德和特雷弗·巴斯恩编,汤茂林,谈静华,李江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82页. 
  Tang Maolin.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JiangsuProvince,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1998, 8 (3): 258~266. 
  汤茂林.李旭旦先生的学术翻译及其反映的学术理念. 地理研究,2013, 32(7). 
  孙俊,潘玉君,汤茂林,等.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 地理学报,2013, 65(2): 268-283. 
  汤茂林.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 现代城市研究,2012, 27(4): 96-104. 
  汤茂林,蒋永华.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教学与出版关系论——以出版为中心的探讨. 人文地理,2011, 26(1): 154-159. 
  汤茂林.相看两不厌——《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读后感及其他. 地理科学进展,2011, 30(6): 766-768. 
  汤茂林,陆玭,吴秀.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及其养成. 人文地理,2011, 26(6): 14-18 [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12(3): 23-29。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意识问题. 人文地理,2010, 25(4): 1-6. 
        汤茂林,陆玭,刘茂松.统一地理学发展之道——直面危机,加强对话,超越自然-人文二元化. 热带地理,2010, 30(2): 1-7. 
  陆玭,汤茂林,刘茂松.基于RS和GIS的江阴城市扩张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3(2): 132-137. 
  陆玭,汤茂林,唐丽芳,刘茂松. 世界城市区域网络中的我国巨型城市区域. 现代城市研究,2010,25(9): 81-89.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地理研究,2009, 28(4): 865~882. [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09,(6): 20-35。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人文地理,2009, 24(1): 7~11. 
  汤茂林,柴彦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译著出版的特征、问题与建议. 人文地理, 2007, 22(3): 125~128. 
  汤茂林. 美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内容、评价与特点. 人文地理, 2006, 21(1): 122~128.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价与建设献议.地理科学,2007,27(6): 859~864. 
  汤茂林.欧美景观地理学的新进展及其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 24 (4): 12~16. [地理,2005, (6): 74~78,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00,20 (1): 70~79〔中国地理,2000, (8): 2~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汤茂林.环境人口容量综论.地理教学,2001,(9): 1~4〔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2,(1): 9~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汤茂林. 扬中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17 (3): 54~62.
  Allen J. Scott著, 汤茂林译.创意城市:概念问题和政策审视.现代城市研究,2007,22 (2): 66~77.
    


  社会任职: 
  1)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2)江苏省地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区域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3)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1999~)
  4)《现代城市研究》特约审稿人和英文编辑(2001~2010)
  5)《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人文地理》审稿人(2007~)
  6)商务印书馆“当代地理科学译丛”编委会委员(2007~)
  7)《地理研究》审稿人(2009~)
  8)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0~)
  9)科学出版社“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编委会委员(2011~)
  10)《地理科学进展》审稿人(2012~) 
    


  获奖及荣誉: 
  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三等奖”(1999)
  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2002~2006年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区域与城市发展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006年获得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著作一等奖。
  “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汤茂林,金其铭.人文地理,1998,13 (2): 41~45, 79〗获得“《人文地理》编辑出版发行100期优秀论文奖”

 

精彩回放:我与人文地理学

 

时间:2006年9月9日 作者:汤茂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来源:学术批评网 

纵览当今欧美地理学界,人文地理学可谓主流,人文地理学者参与到各种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对话之中,并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有关人文地理研究成果受到其他学科的关注,一改过去人文地理学一直从其它学科借用观点的不足,确立了人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总体中的地位。这无疑是值得地理学人高兴的事。 
   
从欧美代表性的人文地理杂志(《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专业地理学家》、《区域》、《环境与规划A》、《环境与规划D》、《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进展》、《对极》、《政治地理》、《历史地理杂志》、《经济地理杂志》、《地理学报》、《地学论坛》)发表的论文来看,可谓研究主题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既有实证主义的地理学研究,也有经验主义的研究,还有结构主义指导的激进地理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人文主义指导下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研究方法也是各显神通,既有只使用定性方法的研究,也有以定量方法为主的研究,数学模型和RS、GIS方法也广为采用,各种方法相安无事。从最综合性的代表期刊《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和《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来看,人文地理学是欧美地理学的主流。从当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展史最权威的《地理学与地理学家》(R.J.约翰斯顿,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文版)可以看出,实证主义地理学影响日落西山但仍然是主流,人文主义地理学和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影响日益上升。因为后面两者正是抓住了实证主义地理学的弱点,或者说是抓住了被实证主义地理学所忽视但却对理解人类活动及其空间结构?
??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标志性学术作品便是段义孚(Yi-Fu Tuan)先生发表在《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Annals AAG)1976年6月号上的论文《人文主义地理学》,这篇文章被后续的地理学读本广泛收录,也正是这篇代表性的论文及其后续作品(《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的研究》、《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撕裂的世界与自我:群体生活和个体》、《逃避主义》等)使得段义孚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之一,2001年成为美国艺术和人文科学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到20世纪8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便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90年代初,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偶然读到段先生的大作“空间与地方的人文主义透视”一文,该发表于《地理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 Edward Arnold, 1974。我猜想1977年创刊的《人文地理学进展》和《自然地理学进展》两本刊物便是在此基础上),这是我最早读到的段先生的作品,后来又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展望与问题》(Croom Helm, 1978)一书读到“文学与地理:对地理研究的意义”一文。 
   
实际上,早在1983年,李旭旦教授就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译为中文,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铅印。2000年为准备“纪念李旭旦先生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20周年和人文地理学新发展”研讨会的主旨报告之一(由我执笔),我从恩师金其铭先生那里借来李先生的译文,复印了一份。在学习之余,感觉标题有问题,后来到南京大学地理系复印到英文原文,发觉铅印稿中漏译了好几段。我估计大约是文稿打印时出了问题――如漏打一页稿纸,我也不好意思麻烦陆漱芬教授,就将漏译的几段补译出来,并改正了铅印稿明显的校对错误和一些与现代表达有差异的地方,当时主要是想让它变成一篇完整的译文,没有想到要把它投到学术期刊上去。 
   
其实,我与李先生素不相识。我于1985年自县中保送来宁求学,李先生暑期去世,未能见过李先生一面,一直引以为憾。后来在读研究生时间,认真阅读他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说》、《人文地理学论丛》、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分册,有些内容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世界各国人文地理学流派”和“人文地理学引论”两文的大气至今无出其右,“人地关系的回顾和展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一文是改革开放后复兴人文地理学的标志性作品。有幸参与校对恩师金其铭教授负责的《李旭旦地理文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恩师在李先生病床前答应替他出个文集),读到了李先生的许多作品。 
   
1989年起跟随恩师问学三年,了解到李先生与恩师的更多交往和往事,了解李先生的为人,以及李先生对恩师的提携和鼓励,我从中看到了学术的薪火相传。三年读硕期间,我曾参与多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奖项,收获多多。90年代中期以后,与恩师一起到武进、江宁等地探讨小城镇规划和乡村景观变迁之道。同时,我还协助恩师申请并完成他主持的有关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1999)。我后来在城市化和城镇规划方面取得的一点研究成果,亦与此有关。想不到恩师在66大顺之际,成为一个抗癌勇士之后竞离我而去,未能成为“明星”,留下诸多遗憾,如他在医院里告诉我出院后要与我一同编写《文化景观论》、《中国人文地理学史》、《人文地理学理论详解》。我当时并未答应,我知道恩师的病不轻,只是回答等他出院后再谈著书之事,我多么希望恩师能康复出院,与他一同编写有关著作。每次我去医院看望恩师,他总是不顾病体,给我传授他一生的治学之道和体会。我平时不忍心麻烦恩师,此时有人为发表论文仍然找恩师写推荐信,于心何忍。我每每想到这些,常常潸然泪下。 
   
考虑到国内人文地理学界日益被科学主义所主导,2006年上半年我把扫描校对后的该文发给人文地理学界的好几位教授和朋友,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教授回应说,这么精彩的论文应该找个正式的刊物发表出来。听了这样的回应,以及我国当前学术刊物特别是地理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不足之处,就把“人文主义地理学”投给一个人文地理学刊物,希望能够发表出来,并拓宽人文地理学界的学术视野。想不到先后试了三家地理学杂志均不愿意发表,第一个刊物没有任何回应,于是改投第二个地理刊物,反应很快,先回email说要送给同行审,想不到几分钟后又发来一个email,声称人文主义地理学其它刊物最近已有介绍,国内人文地理学者们的外语水平高了,没有必要再发表一篇旧作。第三个刊物在收到我投稿信的第三天,信才被阅读。两三个星期后,我给段先生发电子邮件,告知我的想法,他立即回信授权我们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表,并告诉我还应征得原发刊物的许可。地理学家协会很快回信,让我填写一个授权表格反馈过去。因为授权表中要求填写发表该文期刊的详细内容,我填好表格后就等第三个杂志社的回音。几个星期后我去电询问,因为接电话的编辑可能不是学地理出生的人,对段先生和李先生一无所知,还对我的普通话颇有微词。我虽然普通不太好,自20年前离家来宁求学后,特别是几位同学毕业后,几乎没有讲家乡话的机会,在大学讲台上也站了10多年了。接着我就收到该编辑部的回信,称刊物不发表译文,只发表原创性的论文。我给周尚意教授去信称“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无缘发表了,只有等我们自己办刊物的时候才能发出来。想不到几天后她又来电子邮件称上海的一家杂志有意发表,我以前买过并读过这家杂志,觉得品位不错,为这样一篇美文有望发表而感到高兴。我就把论文原稿和翻译稿一并寄给责任编辑,编辑回应说很好、很喜欢段先生的开山之作,向主编作了推荐并约我写一篇我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的稿子。我照办,以为至少我的文字可以发表,因为学术性不强,适合大众阅读。想不到最终都因学术味太重而拒绝发表。责编还给我写了封致歉信,其实也没有什么歉好致,我已经作好了不被发表的准备。 

目前,那些所谓的原创论文有多少是真正的原创,甚至不少作者不明白基本的论文写作之道,我审过的许多有关城市地理的稿件都有这样的问题,很少提到同行的研究成果,甚至有的名家也如此。究其原因,中国学术机构从来没有真正以学术为中心。伴随着世纪之交的高校大扩招和高校财源的扩大,学术研究的行政化趋向更加明显,学人都急于弄个一官半职,因为这样申请项目要容易些,而且还有额外的资源可资利用。反观台湾人文地理界发表的论文,要严谨得多,与欧美学者的论文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有人戏说台湾学人是二道贩子,大陆学人是三道贩子。看台湾学人的研究成果,至少觉得那是在做研究。目前大陆院校普遍推行的量化考核(我每年要发表3-5篇所谓的论文才能满足所在的单位对工作量的要求。而据我所知,出名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理系,近几年教师不过每两年发表1篇论文)更使我们的学术刊物面临前所未有的发文压力,无奈只有缩短每篇论文的长度,以致不少文章越来越不象论文。期刊这样做当然也有想多收版面费之嫌,有的期刊甚至发展到认钱不认文。当下最重要的是让学术回归学术,要去行政化,学术评价中要更多地采用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 
   
过去的这几年,在教学和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我广泛查阅我们的地理学术杂志和有关的地理网站,在有关论说特别是网上简短的评论中可以发现明显的对数学和模型的偏好,甚至已经到了不适当的地步,有的网络上一些网友(有些人是地理学者)尤其明显地表现出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不屑,认为那不是地理学。由此看来,段先生在美国算是万幸,否则他的大作在我们这里未必能出版。若如此,则国际人文地理学界便少了一个大师级人物。 
   
与国外的一流大刊相比,我们的刊物差距不小,地理刊物也不例外。在我国学术刊物中,论文集模式盛行(杨玉圣语),从头到尾都是所谓的论文,几乎没有评论、人物、对话与反馈等。在地理论文中,为模型而模型的现象突出,许多作者很少与同行对话,有人甚至故意不引用一些代表性的论著。学生们看了这样的论文发表模式后,为了发表也如法炮制,还误以为真正的学术论文就是这样的。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模型的文章不能算是论文。实际上现实世界很复杂,有许多东西很难纳入到模型中。如果再考虑到当前各学术单位强调SCI、SSCI、EI、A&HCI论文并与国际接轨的条件下,我们的地理研究可能与我们的现实越来越不相干(irrelevant)。学术研究本来应当从问题出发,导向理论和思想,模型和RS、GIS等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不应成为目的。如果一篇论文解决一个小问题,那么积少成多,我国一定能成为地理学强国。李伯重先生在“学术与学术标准”(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005)一文提到的我国历史学界经济史方面热衷于大问题的传统和流弊,使我国的相关研究不被国际同行重视,日本人的相关研究却受到重视。这一现象很值得对中国地理学界重视。所以我觉得,应当把包括“人文主义地理学”等精彩纷呈的欧美人文地理学全面地展现出来,以避免一些人的“自闭症和自恋狂”(蔡运龙语,商务印书馆“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序言)。 
   
当然,我的译笔可能很难与学贯中西的李先生相比。但我正在为商务印书馆翻译《经济地理学指南》,我补译的部分应该可以达到出版的要求。如果谁还需要原文,我原意代劳。段先生和李先生的这篇大作的发表可谓一波三折。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6年9月9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751171.html

上一篇:聚散皆是缘,当她遇到他
下一篇:点评《耐人寻味的座次安排》
收藏 IP: 49.77.2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