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著名教育学者张乐天纵论鲁洁教授教育学术思想

已有 4087 次阅读 2010-1-29 15:46 |个人分类:杂七杂八|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鲁洁教授, 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自我超越之必要、 艰难与教育的努力

                    ——对鲁洁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种体认

 

                             张乐天

   

摘要:认识人之自我超越的必要性,对于教育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鲁洁教授在学术论著中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对自我超越的艰难性进行了分析。当鲁洁教授认定自我超越是人之生存本性同时又痛感现时教育对人之自我超越形成严重桎梏与障碍之时,她对教育产生形成人之超越性的期待也就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这样的逻辑关联也铸就了鲁洁教授心中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到育人的原点,让教育有效地担当起赋予人自我超越的意识与能力的使命,这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用生命与智慧辛勤耕耘了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对教育的深切理解而发出的呼唤和产生的期待。这不只是鲁洁教授一人的期待,也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期待,甚至也是全社会的期待。从鲁洁教授对美好教育的殷殷期待中,我们能感受到并且也分享着一种深邃而又博大的教育之爱。这种爱,也会幻化成一种激励自我超越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鲁洁教授;人之超越;教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1-0000-00  收稿日期:2009-12-22

作者简介:张乐天,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10097

 

 

 

鲁洁教授以其对人生的洞见及其对教育意义的深刻反思与热切向往,发出了教育需要指向“人之自我超越”的殷切呼唤。认真拜读鲁洁教授有关论教育应指向人之超越的学术论文,不仅感触良深、得益匪浅,同时更能激发起一种对于教育使命的深沉思考。本文以“自我超越之必要、艰难与教育的努力”为题,谈谈对鲁洁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种体认。

 

             一、 人之自我超越之必要

 

鲁洁教授从哲学本体论的维度对人之自我超越作为人的生存本性进行了阐述。她深刻地指出,自我超越是人的生存本性。“人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他总是在超越现存的生活,超越现实的规定性中存在着的,超越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惟有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1“生活论意义上的自我超越,就是人在自我扬弃中,对于现存我的既定性之否定与改变。自我超越是人的生存本性的显现,它是由人的生存结构、生存方式所规定的。”2 而所谓生存结构、生存方式的规定,是因人是“自然物”与“创造物”的对立统一。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物的自在性和给定性:另一方面,人又是“创造物”,即人并非像动物那样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定”与“赋予”,而是能够自为地、自由地、有目的地和创造性地展开自身的生存,去改变既有的规定性或给定性,从而使人的生活属于人,同时也使人成为人。进而言之,人之为人的本性与特点就在于它必然也必须具有创造性。“人自己创造自己。”恰于卡西尔曾指出的那样,人只有在创造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并无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无一成不变的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1]

人之创造性寓含着超越性,同时也指向超越性。创造意味着改变与求新,它本身体现了人对自我的超越。可以这样认为,人是因有超越性而有创造性,同时又是因有创造性而能展现或实现超越性。人的创造性与超越性不仅相互关联,实质上是相互蕴含,同为一体的。于人而言,人的创造性与超越性并非某一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存本性与方式,而是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种永远向前奔突的流向。人是在不断创造与超越中使人成为人,成为昨天的人、今天的人和未来的人。

在鲁洁教授看来,人之自我超越的基本涵义是生活意义之超越。在一篇题为“生活、道德、道德教育”的论文中,她写道:“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人总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加合理的理由,更加美好的理想,不断去追寻更有意义的生活,不断提出改变现实的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使生活更有意义而努力。”3生活的意义问题是人的生活的根基。人是生活中的人,是生活着的人。人是基于生活也是为了生活而有对生活的改变与创造。这种改变与创造自然是紧紧指向于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是为了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因此,人之自我超越乃是指向生活与生命意义的超越。鲁洁教授对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涵义的阐释是极为清晰而又深刻的,这种阐释不难引起阅读者的认同与共鸣。

通过阅读鲁洁教授对自我超越作为人之生存本性及自我超越是生活意义之超越的阐释与分析,我们可以进而认识人之自我超越对于人之必要。由于自我超越是人之生存本性,因之对于人而言,这种超越不仅成为生命之必然,更成为生命之必要。本性如此,意味着必然如此,更暗含着必要如此。这里所讲的“本性”寓含着人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也寓含着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人只有意识到自我超越之必要,才会不停地展开对生活的创造,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或使自我超越成为必然。因此,必然性又蕴含着人对自我超越必要性意识的存在。必要是一种主观,必然是一种客观。自我超越作为人之生存本性也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这里,必要性取决于必然性更作用于必然性。另一方面,由于自我超越是指向生活意义之超越,这也意味着因为这种超越能使人生不断追求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而显得尤为珍贵与必要。

认识人之自我超越的必要性,对于教育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超越之艰难

 

 虽然自我超越是人之生存本性,是人之生存之必要,但人之自我超越又决非可以轻而易举地达成与实现。人在追求和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与困难。鲁洁教授在学术论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对自我超越的艰难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鲁洁教授在对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时,也从理论上揭示了超越的艰难性。鲁洁教授指出:“自我超越的可能基于自我存在的两重化。自我不是贯彻始终的绝对同一,他总是处于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现存的我和理想的我,肯定的我和否定的我等等的矛盾与对立之中。人也就是在两重性的矛盾与对立中实现超越的。”2 正是由于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内在的两重化的矛盾与对立中展开,这反映超越中寓含着人的内在冲突与斗争,这种冲突与斗争构成人之自我超越的艰难图像。“在人的自我意识中,我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处于主体的我和处于客体的我虽为同一个我,但它们却又是不相同的”。2主体的“我”否定客体的“我”,理想的“我”否定现实的“我”。自我超越的过程因之成为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又由于自我超越是生活意义之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人对自我的否定实质上是对自我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的否定,这又蕴含着希求对自我生存状态或生活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于人而言是充满着艰巨性和艰难性的。

其次,鲁洁教授从实践层面对人之自我超越的艰难性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应该看到,超越虽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它只是在人的自觉认识,自觉行动中呈现,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成为人的现实品性。这是因为人的现实生活既具有超越的、非给定性的一面,同样又具有既定的,给定性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人而言,这种既定性、给定性往往表现为巨大的惯性力量,使人的超越性、创造性受到抑制,遭到消解。”1在现实生活中,鲁洁教授注意到,“一个缺乏自觉的人容易被给定的体制、习惯、思想等等所裹挟、同化,本能地按既定的模式去生活,形成因循的生活机制,不假思索的生活习惯,使生活的超越和非给定性的本性得不到理解。”1 透过鲁洁教授的这些论述,联系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粘合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既定的、传统的惯性力量无时不刻地在制约与阻碍着人的求新与求变,制约与阻碍着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展开与弘扬。在给定的体制和强大的惯性力量面前,人往往变得卑微与渺小。他仿佛只能臣服于体制的规约、顺从于惯性力量的指使。在现实生活中,人之为人往往被烙上传统体制和惯性力量的深深印记。他仿佛只能成为某种给定体制和惯性力量的工具与奴隶,成为只能是符合“规定性”的人,成为缺乏主体“我”的人,甚至成为非人的""。这样,人的基于生存本性的自我超越乃是针对传统体制和惯性力量的超越,或者是因为传统体制与惯性力量对人的生存及人的自由的进取所造成的严重制约、阻抗而需要有超越。超越因而又是与“反超越”紧紧联系的,它意味着批判、抗争、克服与战胜。因此,超越不是一帆风顺地行舟,不是一路坦途地奔走,而是顶着风浪的起航,是征服重重关山的远征。“超越”一词因之被赋予凝重的色彩与艰辛的意涵。

作为一位历经大半个世纪、倾其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位对年轻一代有着深深关爱,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寄予深深关切甚至饱含忧思之情的长者,鲁洁教授对人之超越性回归与弘扬的深切呼唤,正是基于对现实教育生活中人的被束缚、被压抑、被“捆绑”的状况而发出的。环睹教育现实,这种对人的“捆绑”状况赫然可见。即以基础教育为例。在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校,那些本应是天真烂漫、生机勃发的儿童与少年整日价地背负重荷,在为着“好成绩”、“好分数”、“好学校”而激烈竞争与鏖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被演化成“一切为了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在本该充溢生命的灵动、充分展现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园地内,却被“统一化”、“规训化”所控制。在最应体现快乐和幸福的教育生活中,却突出地显现生活的拼搏与艰难。鲁洁教授在指陈现存教育弊端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存教育的悲剧是它从根本上放弃了培养超越性存在的期待,它只是把学生紧紧捆绑在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等等的现存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行为之中,迫使他们去适应种种不合理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1 正是痛感于这种“病态的教育”对被教育者同时也对教育者造成的生存的艰难,鲁洁教授立足于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思考,呼唤对现存教育的“除病祛魔”,从而使教育回归到指向形成人之超越性的轨道。

 

         三、人之自我超越与教育的努力

 

当鲁洁教授认定自我超越是人之生存本性同时又痛感现时教育对人之自我超越形成严重桎梏与障碍之时,她对教育产生形成人之超越性的期待也就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这样的逻辑关联也铸就了鲁洁教授心中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在鲁洁教授看来,真正理想或美好的教育应当是使人的超越性本性得以不断展开和不断彰显的教育。这是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或人类之所以会有教育存在的根本缘由所在。她说:“教育的存在,它的使命就在提升人的自觉,把人从自在的生活中引领出来,使人的超越本性得到释放。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以形成人的超越性生活理念为旨趣的教育。”2 而人之超越作为生活意义的超越,乃是指向生活的完善与美好,指向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这样,教育着眼于人的超越性乃是紧紧地服务于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幸福与价值。在另一篇题为“培养有理想的人”的论文中,鲁洁教授写道:“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不断追问:世界和人是不是还可以更加完善、更加美好?怎样才能促使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到来?”4 阅读这样的阐述与思考,我们既会被鲁洁教授这样的设问所感染,更会深深认同鲁洁教授对教育形成人之超越性的期待。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即“以形成人的超越性生活理念为旨趣的教育”应当如何进行?教育如何为“形成人的超越性生活理念”而努力?鲁洁教授为此有着深深的甚或是痛苦的思索。她在对现存教育已成为一种“病态适应的教育”所进行的犀利的分析与批判中也鲜明地表达出她对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分析与批判也构成她思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或许也可以这样认为,鲁洁教授正是基于对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有一种坚定的理解并抱持一种坚定的信念才那样痛心疾首于现存教育的病态与弊端,才有着对教育要以形成人的超越性为使命的热切期待与呼唤。期待与呼唤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然与呼唤治疗病态的教育相联系。

治疗病态的教育意味着需要教育的改革。当教育改革已行进到今天而病态适应的教育依然严重存在,这一事实决非说明改革失去了效用而只能说明改革还不到位,还需要加强与深化。导致呈现病态教育的根本原因乃是体制。这里的体制自然主要指教育体制,但也绝非仅指教育体制,而是同时包含使教育体制得以形成的更为宏观的体制。无论如何,体制问题是导致教育成为病态的教育,成为问题的教育的最核心的问题。对此,鲁洁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然而现今的教育却为现存的某种体制所殖民化,它一心在使受教育者成为现存体制的一具零部件,它扼杀了如马斯洛所分析的:原本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超越性动机,剥夺了人们的反思、批判的能力和意志的自由。”1 这里的现存的某种体制又是指不合理的体制,正是这种不合理体制使得教育成为病态适应的教育。因此,继续深化对某种不合理体制的改革乃是救教育于病态的关键。回首教育改革的征程,体制改革虽然有了诸多突破与进展,但体制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使教育免于病态的适应而能步入健康发展、良性发展的轨道。在鲁洁教授看来,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教育应当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到育人的原点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指使教育走出唯理性主义的困境,让教育从生活世界出发,面向受教育者的生活需要,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培养他们的生活知能、帮助他们形成对于生活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源于生活因之需要服务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之根本是面向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是为着尽教育之所能以帮助人类创造生活的幸福与美好。这样的追求与旨趣也使教育生活本身展现着光明与美好,从而使教育生活成为受教育者热爱和体验着幸福的生活。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是教育的返本归真,这是教育回归生活的要义,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因为生活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教育回归生活必然要求回归到人本身。关于教育如何回归到育人的原点,鲁洁教授的愿望是:“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与运作教育。”5教育的这种回归,是需要继续深化教育的改革,以努力纠正现存教育偏离的路向。这需要努力克服教育失身于经济、政治奴仆的倾向,努力克服教育的“目中无人”,或将人仅仅视为“物的附属品”,视为“被控制和定制的对象”的倾向。进而言之,这种回归,就是要使教育能有效地抵御与防范自身的异化,从而使教育能张扬自身应有的品格与特性。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也就是使教育真正以人为本,以激发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形成人的超越性。

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到育人的原点,让教育有效地担当起赋予人自我超越的意识与能力的使命,这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用生命与智慧辛勤耕耘了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已有80高龄的长者以自己对教育的深切理解而发出的呼唤和产生的期待。这不只是鲁洁教授一人的期待,也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期待,甚至也是全社会的期待。从鲁洁教授对美好教育的殷殷期待中,我们能感受到并且也分享着一种深邃而又博大的教育之爱。这种爱,也会幻化成一种激励自我超越的勇气与力量。



[1] 这是贯穿于卡西尔《人论》中的基本思想。参见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 ]鲁洁. 超越性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2] 鲁洁. 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9.

[3] 鲁洁. 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 教育研究,200610.

[4]鲁洁. 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J] 教师博览, 20014.

[5]鲁洁. 教育的原点:育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291185.html

上一篇:著名教育学者胡建华教授为“鲁洁教育学术思想研究”撰开栏语
下一篇:游颍州西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