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张磊究竟为什么傻得把8888888美元捐献给了耶鲁而非国内大学(转载)

已有 4191 次阅读 2010-1-18 12:35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 杂谈

薛 涌

                                                                                       (2010年1月15日 )
张磊向美国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造了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最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人辛辛苦苦地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缺乏应有的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在耶鲁大学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那样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注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样选择?

但是,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20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就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不断了。有了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成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才可以扫地出门。于是,我们全家紧急
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再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清我们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账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着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要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够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表现自己,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学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学位,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是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学校,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像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读后感言:我常常从报纸中读着我感兴趣的几篇文章,薛先生的大名常常跃入眼帘,有人封他为中国公众意见领袖,怕是有点过了,但说他是有重要言论影响的人物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教育发展需要这样的外部舆论氛围。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积极对待。既要维护人民的表达权利,又要放开胸怀吸纳人民群众的合理意见,要集思广益,要从善如流,汇聚民意,使得党的主张、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的愿望形成高度的一致。严格说来,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不应该是什么理论问题。在我看来,人民性高于党性的错误与党性高于人民性的错误如出一辙,都夸大了差异性,忽视了同一性。前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关于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问题,闹了那么大动静,处理得那么严重,这都反映我们的干部,我们的政府官员出了问题。在我看来,说错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稀缺了容许他人说错话的环境。真正可怕的是非常严肃甚至近乎苛刻地处理说错话的人,甚至人家是否算错误都值得商榷。现在,特别是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口大真理多的年代了。网络智慧其实人类的当下文明,网络言语其实是人类的当下话语,网络自由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形式之一,属于“民权”的范畴。当前,媒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民也具有编辑、记者的部分职能,记者也不要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了。某市儿童医院事件的负面影响之所以深远,固然有医院本身的原因,但与网络的人为造势,与地方、部门的长官的意志都有很大的关系。非常速度、非常力度、非常处理,必然留下非常大的后遗症。何谓长效管理?日常的问题一定要有程序性的解决方案,而非总是初在应急状态。社会问题复杂而深刻,层出不穷,问题的正确求解必须建立正确的算法语言,必须在已有的逻辑框架、公理、定理体系内寻求正确答案。必要的运算,必要的时间,必要的等待,是急不得的。政府绝对不能为了自己的当下影响力,干一些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情。说错一句话,就该被免去职务吗?打一个瞌睡就该被除名吗?天这么冷,一定要桥梁施工吗?缓几天,保八的目标就完不成了吗?文革十年,中国经济慢悠悠,仿佛什么都不怕。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急吼吼,仿佛天天怕落后。中国人到底怎么啦。我们的幼儿教育对于早期保育、保健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反而对于早期开发兴趣浓厚,有揠苗助长的危险。九年义务教育同样出现许多重要问题,政府作为不力,应该是重要原因之首。严格地讲,这九年,是政府与家庭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何保障其成效,值得思考。我以为,九年义务教育应该国家垄断,绝对不容许其他社会办学机构涉足其中,应该像烟草专卖一样,实行专业的、职业的、彻底的教育服务。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标准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标准制订,但教师是否公务员,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一方面,教育部门提供的教育产品与服务不能令社会满意,另一方面,社会办学提供的教育产品与服务过于奢侈,严重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应该推迟进行的教育选拔提前到来,教育的负向功能非常明显。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被社会办学机构牵着鼻子走,教师的职业使命被教育部门的工作制度往错误的道路上逼。过难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打击,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学习生活索然无味。基础教育出现极度紊乱。揠苗助长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宏大叙事。这很可怕,在这样危机面前,教育部显得糊涂,甚至有误导中国教育走向的可怕趋势。国家中途换下周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教育部是一个庞大的机构,重要的应该改造教育部,改造教育部的运转方式。工作运转方式不变,工作作风没有根本好转,我们很难有什么期望。相反,薛先生们倒显得清醒。我认真读了这一篇文章,甚至冒昧动手技术性地修改了个别表达。受老美的影响,薛先生的中文有点不太地道了,尽管他曾经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国外的教育像母亲照顾孩子,中国的教育,让人产生相关联想:像狱警管理囚犯?像旅店对待旅客?像营业员料理货物?像官员领导群众?这里面包含着教育机制应该如何运转,教育经费到底从何而来,生源从那里来,怎么来,等等一系列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接触、碰撞、沟通、交流、交融,是开放时代与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薛先生往往是一篇文章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在我看来,许多问题,真是一言难尽。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孤立的教育。教育要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教育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制度的较量、朝野政党的利益、集团与重要他人的利益、社会团体的博弈都将决定或者改变着教育的存在形态。薛先生出身国内北大名门,又身在美国,视野开阔,自然海阔天空,但老实说,如果将薛先生放在国内,他的言论和影响一定会大打折扣,这里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因素,更有务实和务虚的区别,毕竟,教育工作是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干”出来的,而非薛先生“说”出来的。薛先生姑妄言之,我们姑妄听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288298.html

上一篇:著名学者郭本禹教授撰文呼吁理论心理学界要重视学术原创
下一篇:著名教育学者胡建华教授为“鲁洁教育学术思想研究”撰开栏语
收藏 IP: .*| 热度|

5 刘耀 胡健波 刘岩 贾利军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