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色的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di 博士,研究员,海洋地质、数学地质研究

博文

恰同学少年……

已有 6209 次阅读 2008-10-19 17:0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今天突然接到我的一位高中女同学从加州来的电话,近48年未见了,千言万语,激动万分。一小时通话后,仍回想连翩,奔腾脑际,顿时无心做事,只想写点什么,以求抚平心浪,也借博客之地,让年轻网友知道一点那生疏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过去。

那是1957年,一帮天真烂漫的少年汇集于武昌实验中学,开始了三年难忘的求学生涯。四个班200余人,竟然在高二还能保持一个少先队中队(15岁以下),我们班就有一个小队,可见年龄之小,我又是最小的一位。这帮少年学习成绩优秀,精力特别充沛。有一位同学爱搜集数学难题,每每在班上宣布,大家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给出解答。课间大战围棋象棋,也教会了我这位小女生。班上一位归国华侨女生体育特别好(后来进了国家手球队),带着我这位体弱者一举通过了“劳卫制”(测试学生体育能力的一套标准)少年级和一、二级,并从此爱上了体育。那时虽然没有互联网,但也通过写信与苏联小孩交朋友。我还喜欢唱歌、作曲、拉小提琴、写诗、画画。与现在的中学生不同的是,我们那时还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并下乡和进工厂劳动锻炼,似乎也不觉苦不觉累。记得一次参加修水库,这帮少年挑着与自己差不多高的满担泥土赛跑;在日以继夜大炼钢铁的间隙,我们几个人竟站在公共汽车上睡着了……

就是这帮少年,高考后却走上了非常不同的道路。不因为考得好坏,也不因为在校的成绩和表现的好坏,而是因为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家庭出身”的“好坏”。我们级的文学、数学和俄语尖子都因父母或是反革命或是右派而高考落榜;好在当时我们的校长很开明,将他们留校当了中学教师。但在文革当中他们又被打成“三家村”,受尽折磨,有的到改革开放初考取研究生才得以解脱,有的则至今仍未抹去心灵深处的阴影。而包括我在内的出身中等(知识分子、小业主等等)者则进不了清华北大科大等一流大学,考得再好都没用。成绩和表现只对那些“红五类”出身的同学才是有效的。

谢谢邓小平带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1978年恢复招研究生,才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光我们班当年进不了一流大学的那批的少先队员就有5人(包括我)考取了研究生,并随后考取了出国留学;后来1人当了北京某重点大学的校长,3成为教授或研究员,1人留在美国波士顿工作。今天来电话的女同学,当年因为父亲在台湾而仅考取了非重点大学,毕业后分到兰州,17年前到美国定居,如今虽年逾花甲,却还被美国公司聘作顾问,指导涂料研制,虽忙但快乐。我想,如果不是当年那残酷的“阶级路线”,如果无论出身如何都不受歧视,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良好的机会,我们这帮少年的成就会大得多啊!

时过境迁,当今中国的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之好,真令我们羡慕不已!他们虽然还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不会受“阶级路线”等的歧视,与我们当年真是天壤之别!在此衷心祝愿他们珍惜今日,珍惜今日呀!

(写于约3个月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9-43279.html

上一篇:应试教育摧残青少年的极端例子
下一篇:邓小平两次批示建立北京研究生部
收藏 IP: .*| 热度|

8 李小文 王汉森 赫英 青水洋 王春艳 刘立 马丽丹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