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一个老话题,中国语法学路在何方?

已有 3769 次阅读 2008-8-8 17:04 |个人分类:Linguistics|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这是一个老话题,中国语法学路在何方?
是坚持小学传统,还是在西方语法学的车轮后亦步亦趋。这不仅是中国语法学的问题,更是中国学术界的难题。“科学”一词来源于西方,科学不是神话,更不能把“科学”一词带上上帝的色彩,无可辩驳的色彩。不能以一句“这是不科学的”,“那才是科学的”的扣帽子式的语言暴力强词夺理。科学,首先是人的,不是其他生物的,是人基于自己的生命系统,自己的认知方式建立起来的,科学是为人的,是让人把握的。假设有其他的智慧生物建立了他们的科学,很可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形式。因为,我们的生理特性限制了人的理解能力。所以,科学不是客观不变之物,它是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依托。为什么,西方的科学家遇到繁杂的物理现象,总想以简明的方式描述出来,总想以数学的方式把握,他们曾为数学痴狂,为这种以简御繁的方式不眠。有人说,东方的诗性智慧,则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和把握世界,东西方的智慧是不同的,东西方的科学是不同的。可是我们的老祖先就用0和1的方式把握世界和变化,《周易》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那种对应,至今让人费解,那么多的变化,怎么能让符号和世界发生联系。这种占卜式的方式不是现代的科学,但是如果那时能够建立起完备的学术制度,尤其是自然科学体系,今日之学术则尽在中华。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一个民族的兴起,一门科学的兴起,背后是积淀与碰撞。科学就像是爱迪生寻找钨丝一样,好的符号系统的发现和运用更能推进科学的发展。符号系统,也许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统观诸多学科,很多研究方法是相似的,推理的方式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符号体系。周易的符号一定让先民的巫师雀跃,二进制的莱布尼茨让计算机设计者欢心,元素周期表疯狂了化学,乐谱的演进,文字的出现更不待言。人们只有用符号系统才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在语言学史上,中国古代的直音与反切是多么的随意而繁琐,而佛教的传入,表音文字的带动字母、韵字的出现,令古人眉开眼笑。国际音标的制定,让世界的不同角落的人类语音有了统一描写方式。可是语音系统是复杂的,并不像物理公式那样简明完美,就像钢琴上无穷无尽的曲调。世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只能由设想、行动、反馈的因果关联去实验把握。人类对简明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是不能滥用,对具有高度约定性和创造性的语言更是这样。我们总想找到简明的方式描写语言,当乔姆斯基看到结构主义对句子的切分操作是那么的琐碎,不由地创造了形式句法学。语言的层次性、结构性、关联性在他那里得到了明晰。可是句子的规则多,再加上语义的,语用的,复杂不已,原则参数理论就这样被放逐,乔姆斯基追求的最简主义也成了孤零零的原则。研究语言,不要忘记,语言,已经是我们言语的最简形式,其后蕴含的内容是那样之多,就是因为它是那样简。我曾经疯狂地想找一种能够表示出句子、篇章的所有信息的形式化表示方法,又想让它简明不已。可是找了半天,我才看出,原来最简单的就是活生生的语言。当我们不知不觉用了语言作为元语言来研究语言的时候,这种痛苦难以名状。
那么汉语研究怎么继续下去?不难,不要过多地追求理论,不能简单地认定一种语言必定产生一个完美的语法。语言与我们的心智、经历、经验的关系太过密切。理论追求的是简明性。解释性是什么,是对人的心理要求的一种特殊的满足。语言,是约定性的系统,首要的是建立面向人的语法大全。由于汉语百年来变迁巨大,只能面向不同时段,不同文体建立起不同的或者是综合的形式-意义对应的语法大全。而对于其背后的机制进行解释则是第二步的事情。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台上坐着主席台”这样几个经典的例子探讨一切问题。语言是一个系统,只有在系统中寻求解释才是合理的。比起国外的跨语言的宏观视野与各领域的微观视角,汉语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清楚语法,即使是采用最最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都可以。王力对红楼梦的肢解式研究,就奠定了他的汉语语法学地位。其实,在这方面,黎锦熙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用自己创制的画线法分析了不下几十部汉语书面材料,曾经的影响就这样烟消云散。学术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历史的教训是那样惨痛。一个学科更是需要金字塔式的梯队建设。最后是给国内的研究者一个警钟,重要的问题不是汉语研究何处去,而是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何处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34597.html

上一篇:叩问历史-语言的力量
下一篇:转:奥运开幕式科技揭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