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杂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震洪 原创博文, 真情流露。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w_zhenhong@126.com

博文

黄土高原治理就是一部励志的故事

已有 14600 次阅读 2019-1-21 00:42 |个人分类:作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治理, 历史, 意义

黄土高原治理就是一部励志的故事

 

本来很早就要写一篇到黄土高原考察的博文。但是事情比较多,一直没有写。这几天,有点时间,凑合一篇。


考察是201718年夏天完成的(图1)。从西安出发到达淳化、铜川、延安、富县、宜川县。西安很热,但是到了淳化、铜川似乎不太热了。这可能是西安处于长条形盆地里边,而淳化和铜川在相对高的地方,铜川还比较开阔。


WechatIMG85.jpeg

1   半边脸女生和印度人是博士生,其他是硕士生


 在印象中,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千疮百孔。但是,所到之处,尽管是人工植被,长得很好(图2,图3, 图4)。


WechatIMG23.jpeg

2 梨树和油用牡丹混交(油用牡丹不能被阳光曝晒)


WechatIMG110.jpeg

丘陵上一点裸露的土壤都没有


IMG_20180828_093802.jpg

图4  已经得到治理的塬间的侵蚀沟


 


黄土高原有四种地貌,黄土塬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墹区、黄土山地区。淳化和铜川大部分属于黄土塬区,延安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黄土塬区,塬上都是耕地,有很多地方还是高产耕地,塬间有一些侵蚀沟,但是这些侵蚀沟经过多年的淤地坝、谷坊、拦沙坝工程治理和植被修复,已经得到比较好的修复。在延安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的方法和塬区一致,丘陵山地上栽植水土保持林、果木林等,裸露的地方几乎没有了。


根据有关资料,黄土墹区主要是耕地、草地等。黄土山地区如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北山,原来植被较好,部分植被破坏后的修复较容易,目前已经得到恢复。在黄土高原西部如甘肃、陕西北部、宁夏、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比较大,水土流失较重,需要修复的地方比较多,但是这些地区一直在治理,很多地方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总体看,整个黄土高原得到有效治理的已经超过了2/3。这是一个巨大的成果和生态整体向好的发展的趋势。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历史:

根据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黄土高原从东南向西北,大部分属于温带森林区、温带森林草原区、温带草原区,少部分属于温带荒漠草原区(图5)。植被的这种分布和降雨量逐渐递减有关。

图5  黄土高原植被地带性分布


历史上,黄土高原可以说是森林密布,草原肥美,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由于植被好,水土被很好的控制,整个黄土高原没有现在那些沟沟壑壑。在原始社会,古人们依赖黄土高原森林和草原,采集野果、狩猎野味,养育了大量的人口,为后来的黄河文明、华夏文明(即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是从旧石器时代学会用火开始的。那个时候,破坏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加工食物、取暖。新石器时代学会制陶,需要更多的木材。从黄土高原不下百处的仰韶文化(7000-5000年前)的遗址(代表性的如宝鸡市岐山县周原)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木炭可以断定,那个年代砍伐了很多森林。夏商周等(5000-2500年前)奴隶社会是铜器时代,炼铜业有很大发展,人口也比较多,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土地开垦成农田必然要砍伐森林,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平的土地,有的已被开垦为耕地。但是夏商周等奴隶社会的人口仍比较少,对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十分轻微。


战国时期为铁器时代,人口的增加,犁铧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关中盆地、汾河平原被逐渐开垦成农田。到秦朝,平原上分布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砍伐完毕,耕地开垦向渭河和泾河上游扩展,天然植被被砍伐。秦直道从淳化经过子午岭直达包头,所到之处,森林被清除。此时赵国则向山西北部和陕西榆林方向发展,逐步把森林草原变成了耕地。秦、汉长城的修建也大量砍伐森林。但是,秦汉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还是以天然森林和草原占优势,有记载,五代十六国时期夏国首领赫连勃勃称赞都成统万城(靖边县北红柳河)“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之南,未之有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还记载,榆林市还有连绵的榆、柳森林。


隋唐是黄土高原天然植被发生根本性破坏的朝代。隋唐人口达到了几千万,唐长安超过100万。为了满足粮食供给,耕地的开垦达到了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对木材和薪柴的需求,也向容易到达的黄土高原森林开刀。到唐末,黄土高原塬区、平地、丘陵区森林已经砍伐完毕,只有石质山地和较高的山区具有天然森林。曾经夏的属地榆林、靖边以北,毛乌素沙漠形成,流沙千里。


金元时期,开始开垦黄土高原坡耕地。黄土高原森林中,由于土层深厚,有高大的松,直径可达100厘米以上,比秦岭、太行山等石质山地上的木材好,而且这些地方,阔叶树杂木林多。因此,金为建设南京(开封),大量砍伐黄土高原木材,顺黄河漂流直下;元代建设北京,也大量砍伐陕西黄土高原木材。加之明朝长城的修建,农业的发展,开垦了大面积的坡耕地。天然的森林只有几个山头才有残存分布。实际上,明朝和清朝,黄土高原已经无木可采,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人口成倍增加,开垦和炼铁对植被进一步破坏。但是,此时期,植被破坏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同时进行的。


黄土高原治理历史:

大规模、全方位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从1949年开始的,而且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即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然,古代也有黄土高原的治理,但主要是当地农民自发修建了零星的小坝塘,有的地方修建了少量梯田,对泥沙有一定的拦截作用。


1950-1965年,采用梯田工程和植树造林治理坡面,增加粮食生产;


1966-1978年,采用淤地坝治理沟道,梯田工程和植物造林治理坡面,实现沟道和坡面联合治理,增加粮食产量。


1979-1998年,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沟道、坡面侵蚀,拦截泥沙,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等。


2000-2010年,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骨干坝、植树造林、梯田的方法进行治理。措施以生物治理为主。


2010-现在,采用退耕还林还草、骨干坝、取土填沟方法治理。


1949年后进行的治理最大的特点是:一、在整个黄土高原面上,治理是长期的政府行为,以大队、村为单位进行治理;二、前期治理主要目的是保护水土,增加粮食产量,后期治理主要是保护水土,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三、在国家层面,黄土高原治理与黄河泥沙控制、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工程建设统一部署,联合行动,整体推进。


这些治理工程的效果是明显的。在延安以南、陇东、晋中南及关中已经实现有效治理,尤其是六盘山、子午岭、吕梁山、黄龙山等林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延安以北的榆林80km内,已看不到流沙,唐朝形成的毛乌素沙漠将要被消灭。虽然在治理中有很多失败和教训,几乎每个地方甚至重复治理了多次,有的地方到目前也还没得到有效治理,但黄土高原的治理达到这样的程度是非常成功了。


根据我个人对植被破坏历史和治理效果的初步比较,我认为,目前黄土高原的治理,除了大型树木没有那个时期的大,林草覆盖水平的修复,快要达到唐宋时期的水平了。

治理成功的另外一个标志是非汛期黄河已经变清。


尽管有的人认为这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康乾盛世时期也出现多次黄河变清的现象,但是近50年内年降水量、侵蚀性降雨和暴雨的变化基本稳定(图6),而黄河输沙量是不断减少的趋势。根据有关资料,在1949年前,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1949年后,逐渐减少到目前为11亿吨,比1949年前减少了4.35亿吨,到2030年,随着黄土高原的生态进一步恢复,黄河的输沙量将减少到10亿吨一下。


图6  50年黄土高原年降雨变化趋势


     对于黄河入海的输沙量,由于有小浪底水库的对泥沙的骨干坝拦沙作用,年均输沙量仅为0.64亿吨。这主要是小浪底水库向下游放的都是清水。


小浪底水库是调控黄河水沙的一张王牌,拦沙库容为75.5亿立方米,按原设计,从2000年起,运用14年后拦沙库容基本淤满,但目前仅淤积32亿立方米,每年淤积1.7亿立方米,表明小浪底以上来沙显著减少。


但是输沙减少也存在一个风险。当出现很大的降雨,植被对水分和泥沙的拦蓄达到饱和后,在增大降雨后,以前被阻截在黄土高原的泥沙会在这次大雨下一起向下游输送,洪水和泥沙成倍增加,导致下游黄河决口,或者小浪底水库在全黄土高原一次或几次暴雨下,被淤满。


黄土高原治理该记住谁:

首先当然是政策和资金的长期支持。如果对这种资金消耗量大,涉及面广的工程,在政策上左右摇摆,资金支持断断续续,将不会得到有效的结果。建国初期,国家就成立了黄河流域机构,国家长期以来,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局对黄土高原实施重点治理,在干流和支流修建各种水利工程、骨干坝、淤地坝工程等。国家林业局也持续通过黄河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沙漠治理工程进行生态修复。各地水利水保、林业部分也投入资金对当地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第二是当地人民治理中表现出的愚公移山的精神。黄土高原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无数代人不断的努力,上千年生态破坏留下的地球伤疤是修理不好的。在当地治理水土流失的人,就是类似于《平凡世界》中鲜活的主人公,如白春兰、牛玉琴、石光银、沈腾香、苗混瞒、赵建林等,他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失败,又不断努力,对未来充满希望,直面各种困难,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他们生活在当地,水土就是他们的饭碗,山川就是他们的家园。即使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也要投工投劳开展治理。黄土高原的初步治理成功,就是这种精神的成功。黄土高原的治理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新的精神财富传承,并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黄土高原的治理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中科院水保所、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师范大学等科技支撑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也和当地群众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不仅发表论著,还把论著写在大地上。如,著名学者朱显谟提出整治黄土高原国土和根治黄河水患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关君蔚院士推动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李佩成院士提出和推动的黄土高原秀美山川行动计划。山仑院士建立的提高黄土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理论,唐克丽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邵明安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研究。另外,王礼先、刘国彬、余新晓、郑粉丽、吴普特、上官周平、王全九、雷霆武、吴发启、孙宝平、朱金兆、吴斌、史培军、刘宝元、李锐、李占斌、孙立达、穆兴明、史志华、刘文兆、张兴昌、武高林等学者在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IMG_20180828_171156.jpg         塬上的油用牡丹,产量挺高的


IMG_20180827_155046.jpg

丘陵上的林草植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02-1158194.html

上一篇:七律•过云大
下一篇:The reasons
收藏 IP: 1.85.38.*| 热度|

17 吕建华 董全 黄仁勇 杨正瓴 罗娜 赵建民 陈志飞 张磊 王庆浩 韩玉芬 栗茂腾 宁利中 李颖业 陈绥阳 张鹰 葛素红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