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气功实践(3)——血凝教训,永不再忘

已有 7785 次阅读 2008-3-28 08:35 |个人分类:医疗健康

 

                            图/Google     文/青水洋

      1986年从美国回来后,我鹤功的练习可以用“三天打鱼,二十天晒网”来形容。有时,一停就是几个月,即使练功的时候,心也不能很好地静下来。这样地后果是,练功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使自发功时的真气运行愈来愈不通畅。
      一直到2006年6月,一个多星期里,头号杀手心脏病和肺部绝症同时向我袭来,我完全处于了绝望之中。虽然心脏支架和肺部靶向药“易瑞沙”使我度过了危险期,但它们也只是权宜之计,特别“易瑞沙”,不但药费昂贵,而且只有一年左右的有效期,说不定那天就失效了。出于求生的欲望,我又想起了鹤翔庄气功。
      在我找不到指导老师的情况下,我只好拿起了赵老师的“中国鹤翔荘气功”一书,如饥似渴的学习起来。从穴位图和练功须知开始,重点啃了5节动功,我边看文字边看图,然后在病房里认真比划,应该可以称之为刻苦钻研了。
      每天我偷偷下电梯到胸科医院的小公园去练习。当时我身体很虚弱,心脏手术后还昏倒了两次。练功时出大楼下台阶也很费劲。但我坚持练习,不到一个月,我就基本上能完整做完5节动功,也较好的恢复了自发功。这样给自己增加了希望和信心,同时也后悔不该整整浪费了宝贵的二十年。这二十年,就像有些地方政府那样,拼命搞发展, GDP大幅度增长,但最后严重破坏了当地环境和资源,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在医院的假山傍,每天我6点准时到那里去练功。
      自发功一开始也是甩胳膊晃腰,很快就开始打拍左胸,我知道这是针对心脏病的;接着又甩气右胸,那是针对肺的,我心里很高兴,自发功找到病源了。但过了几天,胸部拍打和甩气动作主要集中在胸部中间,我想胸部中间应该没有什么病啊。想诱导到左、右胸口,又不敢,只好随它。
      后来我的老同学高医生才向我说了实话。当时决定不给我作肺部手术,是因为我淋巴肿大,医生怀疑已经发生淋巴和骨转移,所以才不做手术。而淋巴就在胸口中央,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自发功时经常拍打胸口, 自发功一点也没找错!
      经过2个多月的药物和练功,我身体恢复得很快,开始面色红润,能吃能睡,一口气能爬4-5层楼,肺部肿块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决定不再吃昂贵的英国“易瑞沙”,改吃据说功效类似,但价格便宜的替代药。家人不放心,说不敢冒这个险。我说我在练鹤翔庄气功,我心里有底。
      一天练功完,发现一个40多岁的瘦小男子在我后面模仿我做功,就像当年在美国时两位黑人弟兄模仿我做功一样,动功、自发功都不放过。
      他听了我简单介绍鹤功以后,无神的眼光露出一丝希望,“真好,真好!”他喃喃地说。
      当时我身体还很虚弱,说话也觉得累,我这个不合格的初学者实在帮不了他的忙。
      几天后,我再也没有看见他。听人说,医院也没有什么办法,他只能回安徽老家了。
      现在每当我回忆起他那绝望和渴望的眼神,我心中就会有一阵刺痛。
      我渴望鹤功能有上世纪80年代的那种辉煌,给无数的平民百姓多一种强身祛病的选择。
      我知道,我练功情况还不规范,在功法的理解和认识上还有很多问题,要真正练好鹤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鹤功辅导员。为此,我通过亲戚朋友,到处打听,寻找良师益友,但都没有消息。
      2006年12月,我儿子在网上找到了丁老师,于是我的鹤功练习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在长风公园丁老师纠正我了许多不规范的动作,指导了我意念运用的许多重要原则。特别是我练了一、二十年的第一节“六方和合”和第三节“鹤首通关”,由于常年的不规范的习惯动作一下子还改不过来,丁老师一次一次耐心的指导纠正。经丁老师辅导后我再去看赵老师的书,一些动作和意念就能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总算慢慢步入正规,练功效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至今,这比较便宜的替代药已经吃了一年了,不但大大降低了经济负担,而且副作用也小。我心里明白,鹤功在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肯定起了很大作用。
      现在我更加坚持天天练、认真练,现在气感有了明显提高,身体也越来越有劲了。现在我能骑了自行车去上班,去食堂吃饭,去实验室指导学生。他们都不知道我患有肺癌,一般人也看不出我是有病之人。我相信,气功在我生命最关键的时候,它又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我练鹤功“血凝教训,永不再忘”的第三阶段。


——本文首发于20073月23 新浪青水洋博客:鹤功学练记(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19659.html

上一篇:“文化标志城”——学者的反思与警示
下一篇: 健康,也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