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芒麦( Elymus sibiricus),亦称西伯利亚披碱草。具有分蘖能力强、生长快、产草量高、品质好等优良特性;是我国温带和西南地区中高山地带广泛种植的牧草品种之一。该植物在种草养畜和草地生态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以往对其生态适应性、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育种和栽培管理等方面研究较多,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为数很少。本文研究了这种牧草光合速率与光辐射和温度的关系。
1.条件和方法
研究地点位于内蒙古锡林河畔,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内。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草原地带,栗钙土,海拔高度约1200m。
测定样品老芒麦移自当地天然草原,土壤保持原状,盆栽;生长期间供水良好,生长健壮。在实验室人工光源 (碘钨灯) 下,采用红外线CO2分析仪和叶室联用法,开放气路系统,在不同生育期分别测定不同光辐射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整个生育期共测定7次,依次为营养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测定部位均为最上充分展开叶;通常重复5次。
2.结果和分析
2.1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与光辐射的关系
2.1.1老芒麦叶片光合速率随光辐射的变化
图1为不同生育期老芒麦叶片光合速率随光辐射的变化。分析表明,光合速率与光辐射均呈双曲线关系,相关系数都大于0.95,极显著。结果显示,在不同光辐射下,光合速率均随生育期后移而减小;但在弱光辐射下,光合速率降低幅度更大。如以营养期的光合速率为100%,则灌浆后期的相对光合速率在90、180、520和1100μmol·m-2·s-1 光辐射下依次为14.2%、17.8%、21.8%和23.2%。
2.1.2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特性
光饱和点为植物呈现最大光合速率时的光辐射强度;近饱和点和半饱和点分别为最大光合速率95%和50%时的光辐射强度。光补偿点为光合速率为0时的光辐射强度。
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作用的光特性均随生育期而变化。光饱和点,在营养期较低,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逐步上升,到抽穗期出现最高值,其后渐渐下降;营养期和灌浆期分别为抽穗期的79%和68%;近饱和点与光饱和点的变动规律相同。半饱和点,随生育期后移而逐渐升高,在灌浆中后期出现最高值,为营养期的142%。光补偿点在生育前期较低,抽穗期较高,其后略降。(表1)
表1 不同生育期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特性
(单位:μmol·m-2·s-1 )
项目 | 营养期 | 孕穗期 | 抽穗期 | 开花期 | 灌浆初期 | 灌浆中期 | 灌浆后期 |
光饱和点 近饱和点 半饱和点 光补偿点 | 1100 660 150 14 | 1240 750 150 14 | 1390 880 160 16 | 1100 800 160 15 | 1100 800 200 15 | 950 600 260 15 | 950 690 260 15 |
2.1.3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辐射系数
光合作用的光辐射系数为光辐射强度每变化1μmol·m-2·s-1时,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 )的变化量。以此定量说明光辐射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在低辐射下,光辐射系数以营养期最高,其后,随生育期后移逐渐降低;灌浆后期仅为营养期的17.8%。在高辐射下,虽然亦是营养期最高,但随生育期的变化幅度较小,灌浆后期仅为营养期的57.6%。
表2 不同生育期老芒麦叶片光合的光辐射系数
(单位:μmol·m-2·s-1/μmol·m-2·s-1)
项目 | 营养期 | 孕穗期 | 抽穗期 | 开花期 | 灌浆初期 | 灌浆中期 | 灌浆后期 |
低辐射(100)时 高辐射(900)时 | 0.067 0.0059 | 0.059 0.0047 | 0.054 0.0044 | 0.055 0.0046 | 0.033 0.0040 | 0.020 0.0079 | 0.012 0.0034 |
2.1.4不同光辐射下老芒麦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
表3的数据表明,在不同的光辐射下,均以营养期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孕穗期至开花期有所下降,但比较平稳;灌浆期降低幅度较大。灌浆后期与营养期比较,在光饱和点、近饱和点和半饱和点下,其光能利用率依次降低72.0%、76.7%和85.7%。
表3 各生育期不同光辐射下老芒麦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
项目 | 营养期 | 孕穗期 | 抽穗期 | 开花期 | 灌浆初期 | 灌浆中期 | 灌浆后期 |
光饱和点时 近饱和点时 半饱和点时 | 2.28 3.60 8.34 | 1.78 2.82 7.74 | 1.53 2.29 6.65 | 1.93 2.52 6.70 | 1.26 1.64 3.53 | 1.03 1.55 1.89 | 0.64 0.84 1.19 |
2.2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与温度的关系
2.2.1老芒麦叶片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图2显示,从低温开始,老芒麦的光合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到达一定温度后,光合速率保持平稳状态,此时处于最适温度阶段;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光合速率逐渐下降,直到高温补偿点,光合速率降至0。无论在最适温度的低温侧,还是在高温侧,光合速率与温度之间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分析表明,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8。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出,其光合速率随着生育期后移而降低的幅度,在最适温度下,降低幅度较小;在低温侧,温度愈低,降低幅度愈大;在高温侧,温度愈高,降低幅度愈大。如灌浆后期与营养期比较,在最适温度下降低59%;在低温侧的20℃和10℃分别下降60%和76℃;在高温侧的40℃和50℃分别下降65%和89%。
2.2.2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温度特性
表4的数据表明,老芒麦光合作用的最适和适宜温度幅度,大致在开花期之前较宽,灌浆期相对较窄。温度饱和点以抽穗期之前较低,开花期之后升高,其后基本没有变化。高温补偿点在开花期之前较高,其后逐渐降低。低温补偿点的计算值在整个生育期几无变化。
表4 不同生育期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温度特性(℃)
项目 | 营养期 | 孕穗期 | 抽穗期 | 开花期 | 灌浆初期 | 灌浆中期 | 灌浆后期 |
最适温度幅度 适宜温度幅度 温度饱和点 高温补偿点 低温补偿点(计算值) | 4 15 20 61 0.1 | 6 14 19 59 0.1 | 4 9 22 60 0.1 | 3 10 24 59 0.1 | 1 10 24 56 0.0 | 2 7 24 52 0.0 | 1 9 24 50 0.0 |
2.2.3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温度系数
光合作用的温度系数为温度每变化1℃时,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 )的变化量,以此定量说明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
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其光合作用的温度系数不同;但在同一温度下,温度系数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现以15℃(低温侧)和35℃(高温侧)为例进行表述。由表5可见,老芒麦光合作用的温度系数,在最适温度的低温侧,以抽穗-开花期较高,之前和之后均相对较低,如15℃时,以抽穗期为100%,则营养期和灌浆后期分别为61.2%和31.1%;在高温侧,以营养期较高,其后大致呈降低趋势,如35℃时,以营养期为100%,则开花期和灌浆后期分别为69.0%和37.5%。
表5 不同生育期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温度系数
(单位:μmol·m-2·s-1/℃)
项目 | 营养期 | 孕穗期 | 抽穗期 | 开花期 | 灌浆初期 | 灌浆中期 | 灌浆后期 |
低温侧(15℃时) 高温侧(35℃时) | 0.506 -0.553 | 0.524 -0.394 | 0.826 -0.411 | 0.814 -0.382 | 0.442 -0.332 | 0.435 -0.268 | 0.257 -0.207 |
2.2.4不同光辐射下老芒麦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
老芒麦的光能利用系数,在不同温度下有所不同;但在同一温度下,其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也是一致的。表6以最适温度、10℃(低温侧)和40℃(高温侧)为例予以说明。在整个生育期,均以最适温度时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高温侧和低温侧均明显降低,如在营养期,以最适温度时为100%,则10℃和40℃时,分别为80.3%和71.8%。在某一温度下,老芒麦的光能利用效率均随生育期后移而降低,如在最适温度、10℃和40℃时,灌浆后期分别为营养期的23.9%、15.2%、18.1%。
表6 各生育期不同温度下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项目 | 营养期 | 孕穗期 | 抽穗期 | 开花期 | 灌浆初期 | 灌浆中期 | 灌浆后期 |
最适温度时 10℃时 40℃时 | 2.28 1.83 1.64 | 2.00 1.51 1.49 | 1.94 1.07 1.41 | 1.96 1.21 1.55 | 1.26 0.85 0.90 | 0.93 0.44 0.56 | 0.54 0.28 0.30 |
2.3老芒麦与羊草、冰草、大针茅光合生态特性的比较
从表7可以看出,老芒麦与羊草和冰草比较,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最适温度幅度均小于后二种植物;光饱和点时的光能利用效率显著地大于后二者;光饱和光合速率、高温补偿点和适宜温度幅度,高于羊草,低于冰草;温度饱和点低于羊草,与冰草相近。
表7 老芒麦与羊草、冰草、大针茅光合生态特性的比较
项目 | 老芒麦 | 羊草 | 冰草 |
光饱和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 ) 光饱和点(μmol·m-2·s-1 ) 光补偿点(μmol·m-2·s-1 ) 最适温度幅度(℃) 适宜温度幅度(℃) 温度饱和度(℃) 高温补偿点(℃) 光饱和点时的光能利用效率(%) | 25 1100 14 4 15 20 61 2.28 | 21 1710 21 6 11 25 59 1.23 | 28 1750 20 10 18 19 63 1.60 |
备注:测定期间为营养期。
(测定者:杜占池 杨宗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