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常去母亲的医院。不记得从何时开始在楼门口会看到一尊和蔼的老奶奶雕像,从母亲自豪的言语中得知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学科奠基人,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先生(1901.12.23-1983.4.22)。那时我觉得奇怪,为何要对一些年长的女医生尊称为先生?所以印象深刻。今天12月23日,是林先生的冥寿,虽然于医学史是门外汉,但仍自告奋勇,略书一二,以为纪念,因为我们真的不应忘了她。
这位终身未婚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因为她从医60余年,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尽管自己没有孩子,但林巧稚却被誉为最伟大的母亲。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在一本张清平著2005年出版的《林巧稚》封面上淡淡地写着:“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从书中及网络摘录关于她的一些事迹,与大家分享。
林先生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教师家庭,5岁时母亲因为宫颈癌去世。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林巧稚很早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1年7月,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同考的女伴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晕倒的同伴。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试卷中显露的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1929年,林巧稚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据一些和她一同工作的医务人员讲,林先生出门诊,从来不是没有几句话或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总要拉家常,不厌其烦地细心询问。她把妇女的许多疾病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生活及夫妻生活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治疗和调理。她要求大夫对病人要热情,说话不能刺激病人,要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从医生护士的言行上看到生的希望。
50年代后,林巧稚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组织医护力量对80万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尤以宫颈癌作为普查的重点。此后,一些主要大城市妇女罹患宫颈癌的比率明显下降,孕妇开始受到医疗监护,妇女孕育期也开始享有产假。
林巧稚一生在妇幼保健工作以及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著有《妇科肿瘤病学》、《妇产科学进展》、《家庭卫生顾问》等。晚年,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她的学生们。
她,工作到最后一刻。据说去世当天还亲手将六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
由此想到了网上正在热议的手术室拍照的问题。我不了解,也不插嘴。但我想问的是医患关系从何时起变得如此之对立了呢?为何会对立呢?
注:博文后回复里,有科学网李颖业友作藏头七绝咏之:
林家有女嫁协和,
巧手收生愈母疴。
稚嫩呱啼声最爱,
生平一曲圣徒歌。
笔者联句附和:
日夜在公忙妇产,
以身改造洗便厕。
为医行善事难数,
念及十万母婴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