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zaikx

博文

对称日漫谈 精选

已有 9411 次阅读 2020-2-2 15:5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对称日, 20200202, 回文数, 回文联

早上照例收到母亲转来的若干微信,其中有一条提醒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可以在晚上20点20分拍照留念……。没错,老年微信群也是靠谱的,今天是个完全对称日,即公元20200202,之前就听说许多城市的婚姻登记处原本都打算开放登记的,不知目前的防疫形势这些新人是否还能如愿?祝福他们!

4a700d86490f40f38969ea55e1faa9ec.png

世界对称日的说法不知起源何处,与其他网络时代的方兴未艾的日期游戏比如双11等也许有某些相似之处,姑且不作议论。按照数学上的回文数的对称来计算(所谓回文即正读反读是相同的文字游戏,有回文诗和回文联等),公元纪年的第一个对称日是公元元年1月1日,记作10101。此时的罗马帝国元首是屋大维,而中国正处在西汉的末年,汉平帝元始元年,按照这种规则,后面还有10201,10301,10401,10501,10601,10701,10801,10901,11111,11211,20102…在家闲的无聊的同学可以继续数数,其实数着数着就会发现,开始比较多,后来就需要十年或百年才会遇到,比如13800831之后,要相隔六百余年左右才出现,即20011002,也就是说自明初之后和清朝我们是没经历过这样的“好”日子,当然是全世界都没有经历。还好,我们有自己的 “永乐”“隆庆”“顺治”“咸丰”……。据统计,今日是第514个对称日,下一个比较近的应该是20211202,再下一个要十年后20300302。这样的对称日在21世纪也就只有12个,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找。

在现代社会以游戏的心态看看数字听听笑笑也就罢了,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数字某种暗示的重视程度之深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是新的迷信。据报道,一些外国商家知道中国人喜欢8不喜欢4,也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商品编号或命名。又比如,我所在的小区楼层电梯居然没有一些“特殊”楼层号,有一次乘电梯听到一个小男孩问 “妈妈,四层的人跑到哪里去了?”,令人哭笑不得。这个社会所弥漫的数字情结似乎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良辰吉日,谐音吉言等等,但仔细想来,这终究是一种迷信,身处21世纪的每个人也应该清醒认识与警惕。

再说说有趣的回文数,比如1234321就是回文数,即数字正序和逆序排列相等的自然数。1的平方等于1,11的平方等于121,111的平方等于12321,1111的平方等于1234321……,这说明某些数的平方可以是回文数。

在计算机诞生之后,有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引发猜想:任意自然数与其倒序数相加,所得之和再与和的倒序数相加……,重复操作,经过有限次操作后,最终必能得到一个回文数。

举个例子,比如19,其倒序是91,和110,和倒序011,再和121,是个典型的回文数。目前还无法判断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比如196这个数字,在经过几十万次甚至更多的暴力计算后仍然显得“桀骜不驯”,目前仍未发现它最终的回文数……

   文学中的回文诗也很有趣,比如苏轼的《记梦回文二首》:

其一: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馀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反读其一: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馀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反读其二: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据苏轼自言,两首诗是雪霁梦中所得,的确应时应景,意象生动。很有点像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梦——尽管一位是文学家,另一位是化学家——都是首尾相连,正反皆通之意。只是目前我国疫情紧急,即便是美人之“唾”也应该避免,切记切记。

没有东坡先生的美梦,也就不去作回文诗了。且“超级对称日”仍在年里,不才试撰一副回文春联结束本文,并衷心祝愿中华平安,共渡难关!

   上联:疫病防控防病疫 ,下联:家国卫生卫国家!

               无标题-1.jpg

       那位客官笑问道,横批呢?有了有了,当然是:人人为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200-1216600.html

上一篇:二零一九年诺贝尔物理奖
下一篇:半封信揭开电学的帷幕
收藏 IP: 1.90.66.*| 热度|

5 张学文 汪育才 黄永义 李杰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6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