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zaikx

博文

“亲爱的,来看看我的伟大发现!” 精选

已有 22188 次阅读 2014-12-23 09: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伦琴, X射线, 第一张照片


前几天看新闻,列举了当今世界最贵的十幅照片,最低都在200万美元以上,贵得令人咋舌。当时我想,也许有一张照片也应该位列其中,它就是拍摄于1895年12月22日的人类第一张手部x光照片。尽管以金钱衡量某些物品的价值多少显得有些愚蠢,可是你看,沃森不是也开始卖奖牌了吗?

今天说到这张著名的照片,还是让我们先从伦琴说起。

1895年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 18451923)刚好五十岁了,118日是个星期五,那天的傍晚,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早已人去楼空。深秋的树叶沙沙作响,空荡荡的实验室显得格外安静。不好意思,别怕,气氛渲染得有点儿过了。只有物理所所长伦琴独自在进行实验,如同以前无数周末假日一样。然而就在这一天,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将通过伦琴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他在前几天的基础上继续阴极射线管的研究,也就是克鲁克斯管,先用黑纸包住它的电极,把房间弄得很暗,检测是否漏光。这时他忽然注意到距离几米远的地方有微弱的光,是他放在工作台上准备下一步使用的氰亚铂酸钡发光。重复后每次都可以看见,按理说阴极射线是不能通过玻璃管壁的,它所放出的光也不可能从黑纸里跑出,他又用黑纸一层一层地把克鲁克斯管紧紧地给包上。屋子黑漆漆的,阴极射线的蓝白色光线,完全被黑纸挡住。可是离放电器两米远的荧光板却依然发着光。停止供电时,荧光板上的光线就消失了。“一定是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从管里跑出来,使荧光屏发光!”

伦琴心里无比激动,又用十张黑纸,再仔细包好,再通电,断电,荧光屏也相应的亮暗。伦琴开始试验不同的物品,放在管与屏之间。木头、书本,铝板、玻璃等都不影响,直到当放入铅板时,屏上才没有亮光。在这个周末,伦琴一遍遍地重复进行着实验,并做了一系列记录,由于是未知的射线,他将之命名为X射线。

在之后的七周时间里他对谁也没有说,包括他的妻子,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甚至把床都搬到了这里,同事和学生都很奇怪,伦琴教授怎么了?除了他已完全进入研究的状态外,主要的原因在于严谨认真的伦琴要检验自己的结论,绝不贸然公布不成熟的实验结论。

这一天,1222日,北半球最短的一天即将过去。伦琴夫人也有些生气,自己前往丈夫的实验室一探究竟。推开门,伦琴见到略带怒气的妻子有些吃惊,连忙说:“亲爱的,来看看我的伟大发现!”

之后,他把妻子的手放在一张柯达底片前面,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身体的X光照片。伦琴在显影后的照相底片上用钢笔写上了18951222日。那枚左手无名指上的金戒指由于对x光的吸收而变成黑色。妻子微笑了,并放弃圣诞节继续着支持他的工作,1227日伦琴写成了第一篇关于X射线的报告《关于一种新的射线》,他历时七个星期的发现,写成了16个专题。




一经公布,世界轰动。荣誉如潮水般涌来。

伦琴拒绝将射线以其名字命名,拒绝贵族头衔,并且将后来获得的首届诺贝尔物理奖奖金捐给了维尔茨堡大学。并且当德国A·E·G电气公司来与伦琴商量购买他的专利,他重申他的态度:他并没有发明,只是发现,x射线属于全人类。在其后的短短几年,伦琴照相以及X射线疗法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发展,为人类造福。

荣誉的背后总有嫉妒、诋毁与无知:“最初发现X射线的人应该是克鲁克斯”,“应该是古德斯皮都”,甚至心怀恶意的人还说是伦琴窃取了助手的成果,而一些美国议员正呼吁用法律来禁止这种射线的使用。伦琴不为干扰也无暇回应,继续坚持研究。

不喜公众场合的他甚至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都没有发言,只是在慕尼黑大学庆祝会上曾这样简单地说:

  “对科学家来说,最大的快乐是:无论对什么问题,都不拘泥于偏见,自由自在地继续进行研究。对研究者来说,没有比问题得到解答时的心满意足更令他喜悦了。无论外界怎样承认或夸奖都比不上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200-853176.html

上一篇:我们实现四化了吗?
下一篇:“万婴之母”的生日
收藏 IP: 202.106.51.*| 热度|

46 王金良 张阳阳 魏武 张雪峰 文克玲 强涛 苏力宏 孙长庆 范秀山 喻海良 黄永义 鲍海飞 张珍坤 罗德海 徐传胜 李泳 郭向云 罗教明 伍泓宇 苏光松 禹荣明 罗会仟 刘光银 董川 李天成 艾轩 廖晓琳 汪晓军 李颖业 王继华 闫宏伟 李璐 李志俊 于仲波 biofans GDHBWQ loyalSciencefan eastHL2008 zzjtcm dingzhang qzw abang wqhwqh333 zhoutong sailboat08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