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人创新乐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J2009 生命周期评价(LCA),低碳,创新

博文

让LCA主流化! 精选

已有 7158 次阅读 2013-8-1 23:12 |个人分类:LCA|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LCA, 主流化, 社会学LCA

最近参加了一个LCA会议,是在海边举行的,习惯了早上7点起床,开会却要等到9点,索性去海边走走。回望海滩,一行行足迹很快被海浪抹平,我们留给大自然的“足迹”,却不知要滞留多久?

 

会议开始的第一天觉得好像有点无聊,没有特别新鲜的,后来两天发现还是有不少好东东,总结一下。

 

1) social LCA.

LCA最初是为了评价产品的环境影响而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到了近些年,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参与到LCA研究中来,提出social LCA(S-LCA)以及life cycle costing (LCC)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既然一个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中难免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那么也势必带来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我之前对S-LCA, LCC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总觉得自己是做(自然)环境方面的,对于社会学的影响不怎么关注,这次了解了一点social LCA的内容,发现并非与环境不相干,反而其实是密切关联。一般来说,所谓“环境影响”隐含了负面环境影响的意思,即我们评估的往往是由于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对环境产生的破坏程度,然而社会学的影响则有所不同。生产过程中,人们付出劳动,可能会因此受伤或者生病,可能会使用童工,从而存在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然而,人们也因此获得了就业机会,避免了因为失业而可能产生的酗酒、吸毒等行为,从而也具有社会方面的正面效应。这就意味着,S-LCA的评价方法不能只是一昧地反映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该能体现出正面影响。这一点似乎比较麻烦,目前的S-LCA评估方法是基于风险(risk),包括使用童工的风险,导致生病或死亡的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在不同国家有区别,因此S-LCA考虑到了地域差异。然而,这些都是负面的,正面的收益(benefit)似乎无法反映。S-LCA的具体内容参看www.socialhotspot.org 

 

另外,S-LCA与环境LCA是密切联系的,因为任何环境影响(三废,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最终一定程度都作用到人身上,导致精神和身体的损伤。进一步说,一个完整、全面的LCA应该要能反映triple bottom line,即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影响,因为三者之间是互相融合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但给环境造成潜在影响,而且影响经济发展,以及自身的健康与快乐。说到底,无非是因为这世界是人的世界(好可怕啊,这么多年我才意识到?!)。我曾经觉得,人类社会太复杂,人心太危险,还是研究自然比较简单,然而研究自然最终还不是为了人类么?不论这个世界多么灰暗,人心最终还是我们温暖的港湾。“翻越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山丘》)的那一瞬间,难道不是寂寥么?(叹,跑题了,此处省略三千字……)


2)LCA主流化
Judie Bricout带来了UNEP的呼声:让LCA在2012-2017实现主流化(mainstreaming)!哇塞,我们赶上这个时机了,好激动啊,亚非拉人民,你们搭火箭的机会来啦!


越来越多的LCA软件已经开始在市场上蠢蠢欲动,它们大多数专攻一个方面来做评价,比如专门评估包装材料的packaging LCA (http://www.earthshift.com),专门做建筑评价的ENVEST(www.clarityenv.com),还有更多的碳足迹、水足迹评估软件等等。以我的后知后觉,各路商界诸侯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分蛋糕了。随着主流化的兴起,恐怕十年之后LCA真的融入到环保的基本要求、商业宣传的基本内容等等,亦不可知~!然而,这势必要求LCA的结果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所谓可执行(actionable),可测量(measurable),能给做LCA分析的商家带来新思路,最终这一切能给产品增值。目前的LCA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提供信息的阶段,至于怎么利用这些信息去改变人们的态度和想法,进而改变行为,似乎还不明确。把这条路走通了,使用LCA的动力应该就会增大。最终,环保应该成为一种基本要求,从而消费者不需要费力去区分环保与非环保的产品。关于这一点,WWF的Jason Clay已经有过精彩的介绍

http://www.ted.com/talks/jason_clay_how_big_brands_can_save_biodiversity.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054-713328.html

上一篇:环保随手记(1):塑料袋vs垃圾袋
下一篇:Kurumi
收藏 IP: 118.249.155.*| 热度|

4 廖晓琳 周金元 李冰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