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春节印象 精选

已有 4868 次阅读 2011-2-1 12:3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春节, 过年

60-70年代
 
    我很小,每年春节爸爸妈妈带我们去上海爷爷奶奶那儿过年。文革期间,物资短缺,去上海之前要将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到了上海还要换成上海粮票同时得到一点油票。过年时还有各种各样的其它票:肉票、鱼票、豆制品票、蛋票、烟票、酒票等等。好像就蔬菜不要票。记得票还分得很细,如鱼票还分带鱼票、黄鱼票、河鱼票等等。记得有一年,我帮着买东西,结果把所有的票据都弄丢了,一路哭回家。弄得大人不知责备好还是安慰好,最后好像居委会开恩另外补了些年货才把年过去。那时的过年很开心,因为平时拮据,过年能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而且大人不会限制。新年里不会饿。真正有了“饱新年”的感觉。弄得好的话,还可以指望一件新衣服。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坐在一起,剥花生聊天,很亲暖。新年里则是小辈们到处串门拜年,老人们坐阵家中领拜。天天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偶然放一下鞭炮,兴奋地不得了。
    拜年就是亲力亲拜。
 
70-80年代
 
    我们下放到了农村。物质仍不丰富,不过农村土特产多些,肉、鱼、禽、蛋、菜大都是自己种养,还可以到荒林里打点野鸡,到冰河里砸冰摸鱼,所以原料是不缺的,只是样样要自己动手。年前很早就开始忙起。做腊肉、灌香肠、吊风鸡、腌咸蛋、泡酸菜、磨糯米、发馒头、搅豆沙、碾芝麻等等,还要洗澡洗被褥,扫地扫窗户。好像进腊月就开始忙。忙并快乐着。年前要吃一顿山芋藤加萝卜叶做的忆苦饭。为了省灯油,除夕其实没有守夜,很早就睡了。入新年后,我们几家走得近的下放户,就一家家的吃过来,每家都有保留节目。我们家是春卷和汤圆。当然年初一包饺子是每家要进行的项目,我们经常交流饺子艺术。没有冰箱,年菜常常是能放得那种,一烧一大堆,一直吃到元宵 (在我的博文“河北邦子 - 下放四十年后心的记忆”里有细述)。年后有乡会,记得乡民们穿得花花绿绿,在大街上唱戏、跳舞、划旱船、吹喇叭,孩子们也就跟着跑来跑去,兴奋不已。偶然有场电影,我们背起小板凳在寒风中瑟瑟地等上好几个小时,只为看看年历中8个样板戏的主角能动起来。交通不便,不能亲自给老人们拜年,也就写封长信,报一下平安,谈一下近况。
    拜年就是亲笔写的信函。
 
80-90年代
 
    我上了大学,父母也回城了。过年就背满当地土特产千里迢迢挤火车回家。物质开始丰富,过年也就开始吃得太多。电视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春晚成了守夜的主项。鞭炮也开始多起来震耳欲聋,吵人烦人,一会儿让放一会儿限制。新年里多了同学互访,那些小时候的玩伴都在各地上大学,新年才能一碰。那时开始时兴贺年卡,但买起来很贵,我们就自己动手做。
    拜年就是亲手做的贺年卡。
 
90-00年代
 
    在国外。老外不过中国年,所以大街小巷没有春节的气氛。学校、公司都不放假,有时都记不住日子。年三十我们几个中国人只是晚上聚一聚,包顿饺子,给家里打个电话拜个年,给同学朋友们发email,谈谈近况,有时也会自己做个电子贺年卡。除夕晚上也不敢玩得太晚,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只是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老外的电视里开始提中国年。于是第二天上班,老外同事们会说一句“Happy Chinese New Year!”或者多问一句:今年是什么动物呀?
    拜年就是亲声的长途电话和快捷的email。
 
00-现在
 
    回到国内,人们富裕了,生活小资了。年货天天可尝,新衣月月可穿。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不能吃;电视节目越来越热闹,人情却越来越平。生活越来越丰富,对年的期待越来越漠;备年越来越简单,年味却越来越淡。不过只要有可能,过年陪父母就是亘古不变的原则。父亲离世,母亲年迈,平时照顾母亲生活的保姆过年要回家,于是我就成了替补保姆。长辈们渐渐走了,替补保姆自己倒是越来越成了受拜对象,当然代价是要发红包,尽管我在当晚辈时从来没收到过什么红包。此外,年关除夕还会收到学生们大量自发群发转发的短信来拜年。
    而对于我那些素未谋面的网友,拜年就是亲键的亦近亦远的博客。
 
    恭祝大家春节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46-409537.html

上一篇:望海潮 和湘明兄新年寄兴
下一篇:十六字令三曲 年
收藏 IP: 117.61.45.*| 热度|

27 李学宽 陈湘明 张志东 柳东阳 徐耀 卫军英 逄焕东 唐常杰 侯成亚 许培扬 武夷山 丛远新 饶海 陈永金 李霞 刘进平 李宁 何士刚 陈绥阳 余昕 赵飞虎 孟津 赵宇 王桂颖 傅云义 xqhuang zhangcz07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