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从事科学研究是否就高人一等?

已有 4539 次阅读 2016-3-8 10: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是一个个人的价值预期性(判断)问题。用通俗的语言问:是否从事科技研究就理所当然的高人一等?

      就法律层面而言,答案是否。就一般性社会管理而言,答案是否。就社会现实而言,答案也是否。

      然而,很多的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身高人一等。在科技历史文献上看,这种高人一等的意识是源于:理性认识高人一等,道德意识高人一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高人一等。是在精神层面的高人一等。

      我国搞科技研究的群体及相关群体,在对科研人才的、历经40年的、社会性热捧后,形成了很不正常的社会意识:待遇上高人一等,社会地位上高人一等,话语权上高人一等。

      这种意识正在腐蚀科技研究队伍。这种意识突出的表现为以下方面:1)对自身有无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多少的斤斤计较(含各类不满);2)对自身经费使用自由度的刻意追求(对财务管理规则的不满);3)对没有因科研而获得自定义的待遇不满;4)对自身研究成果没有获得“高度评价”不满;5)对没有追随者(团队)热捧自身的研究不满;6)对自身人微言轻,学术上的声音没有听众不满;7)对自身评价为重大成果,而实际上不能出版(或无人理睬)的现象不满。

      他们把所有这类问题全部的解释为科研环境不好问题,就个体而言,以此来作为自身无所建树的根本原因。

      抽象上,这种意识的基本点就是:因从事科学研究而理所当然的就高人一等。因此他们在寻求这类感觉,在此类感觉是令他失望时,强烈的不满就产生了。

      博主认为,学者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应是:追求理性认识高人一等,道德意识高人一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高人一等。

      而不是追求:待遇上高人一等,社会地位上高人一等,话语权上高人一等。但是,很遗憾的是,这恰恰是目前科研群体的现状。

      就社会性管理而言,这种意识是与工业生产(产业化)的追求合拍的。因此,制定与此相关的宏观政策就是必然的。在把此类科研人员导入到市场运作后,剩下的那批(追求精神层面的高人一等的)科研人员也就是基础科学研究队伍了(科学史文献界定和研究的科学研究概念)。这样,技术研究队伍与科学研究队伍就在本质意义上区分开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61246.html

上一篇:我国科学研究的春天来了
下一篇:无奈的选择:基础科学在工业上的应用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7 武夷山 尤明庆 郑小康 陈理 代恒伟 王启云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