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存在?还是不存在?

已有 3642 次阅读 2014-1-23 22:2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管理学原理说:对一个复杂的功能性组织,有一个公开的被上级任命的形式领导者,还有一个被组织内成员所认定的精神领导者。二者能否达成某种协调是决定该组织能否完成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高校就是这类机构。每个学院大致的对应于一个学科,因而,其精神领袖就是该学院教师所公认的该学科的权威。如果学院里没有谁够得上是学术权威,那么,就没有精神领袖。则,任何一个上级任命的形式领导者都不会受到来自学术原因的抵制或对抗。

      由此来理解,为何高校的学术权威会很容易的被打倒呢?因为他是特定学科的学术活动的事实上的组织者、领导者,他的存在弱化了上级任命的形式领导者在学术上的威力。然而,学院的本质性的组织活动就是围绕学术性的活动,从而,这类学术权威的存在是对正式领导者搞组织化的破坏性因素。要顺利的开展组织活动就要清除学术权威,或者是使自身也成为学术权威(那怕是牵强附会)。

      大多数高校的组织是仿照企业类的或是事业单位型的,所有的组织性活动是以上级得指令形式启动的,而不是围绕学院学科的发展进步中的学术性问题而启动的,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是不存在的。

      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是围绕学科带头人或学科内学术权威,围绕学科的基本思想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以非正式关系而形成的松散组织。而这类学术活动高度分散化在各地、各校、各国,体现其有组织性的无非就是专题会议,期刊。

      会议和期刊是全球性或全国性学术研究活动组织化的传统形式。现在,这个角色已经弱化了。

      因而,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存在?还是不存在?它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了。就我个人近十来年的观察结果而言,在我国,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好像是不存在。

      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被各类基金相关的经验交流所取代;在高校基本教学单位,基本上是不谈学术问题的,谈的是各类指标。对学科内学术权威几乎是人人喊打。同行之间没有对学科学术问题的协调性攻关,有的只不过是竞争(明的或是暗的)。

      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化在高校中不存在是很不正常的,这可能就是高校的基本层面的缺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61722.html

上一篇:古道中的茶亭
下一篇:General为何难于生存?
收藏 IP: 60.6.123.*| 热度|

6 李延谦 徐晓 曹聪 闫安志 武夷山 jimiy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