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上的创新是一个长途接力过程

已有 3015 次阅读 2014-1-18 21:2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泛泛的说科学创新远不如说是一门学问的建立,但是,作为对这类学说共性的概述,泛说还是可取的。就当代的背景而言,自然科学的原始性创立期基本上是过去式了,因而,现实的、科学上的创新其起点不是零。相反的是,对成熟度高的学科,其起点是一个巨大的理论体系、实验体系、知识体系、技术体系的综合。

      面对这样的一个成熟体系,一个巨大的压力就表现为:创新者的知难而退、守成者的铁血捍卫、和投机者的巧妙利用。历史上,当上世纪初经典理论达到其顶峰时期时,这个特点表现的特别的突出:对相对论的批判、对量子力学的批判、对热力学的批判,等等。一百年后,这类批判结束了吗?

      虽然这类现代科学理论的初期创立群体本身就是经典理论的、本质上的、继承者,但是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把他们归入对经典理论的叛逆者的行列。这种看法极大的伤害了热情高于理智的后来者。

      一旦把真实的、科学思想的、艰难的、发展历程变成为个别天才的灵机一动的传说,变成为通过否定经典理论某个定理而一举成名的故事,或是演绎为来自金星的外星人传输到脑中的信息,则科学上的创新就是可以一僦而就的。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把传说当真实加以研究,而且声称有重大发现的研究报告在网络化时代更是能吸引眼球。这难道不是现实的世界吗?

      面对一个巨大的现有的科学体系,其环环相扣已经是一个稳定的体系,要想对它进行改进或者说是创新,前提条件就是把握这个体系的方方面面。在技术性、表象性层面,这是个体所无法达成的。但是,在抽象层面,这是个体可以达成的。而一旦这类抽象到达某个层次,现有科学体系内在缺陷也就被揭露出来了。而且也会进一步揭露出这个缺陷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一系列的相关的学科中的,并最终是会反映在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上的。显然,后续的揭露是要依靠群体力量的。

      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基本模式是:由抽象层面的1,分裂为次级抽象层面的N,并链式反应般的分裂到次次级抽象层面,而终止于知识和技术性的表象层面。

      这需要多长时间?没有人能够确切的回答!两个相邻层面间是否会出现间断?会的,而且常常是的,因为一般而言,两个相邻层面是与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或学科)对应的。整个链式反应能否在一国内完成?不一定。

      换句话说,科学上的创新就是一个参加者为自愿者组成的长途接力的马拉松过程。每一个接力棒的接力者都是随机的,快跑、慢跑、不跑、还是反着跑也是不确定的。我们可以对环境、氛围进行设计,却无法对进程、对参与者进行设计。

      但是,对于信徒般的创新者,科学历史给他们这个群体指出的路途是:1)最抽象层次的研究及发现;2)抽象层次的具体演绎化;3)针对具体学科的理论性演绎;4)在具体学科上的具体理论;5)具体理论的工程化应用;6)技术层面的实现;7)具体的知识积累。

      这需要多几代人?没有人能够确切的回答!但是,指望一个人去完成全部的环节那是绝对不现实的。

      因而,对于出现在期刊论文上的、一篇论文就概括了的这类科学创新:1)有一个创新的“理论”;2)有几个“实验证明”;(或,3)证实了其工程价值)。我们只能是看看再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60297.html

上一篇:对科研或科研结果的价值判断难在那?
下一篇:论文商贩对核心,EI,SCI论文的定义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6 马德义 戴德昌 洪昆辉 赵斌 尤明庆 Vetera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