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物理学家赵忠尧(C. Y. Chao) 与电子对产生和淹没 精选

已有 7176 次阅读 2012-12-29 17:5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电子, 物理学家, 赵忠尧

 

       放假在即,在处理文档时,无意中看到关于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的有关文献,特将要点整理如下。

 

       物理学家赵忠尧(C. Y. Chao, 1902,06—1998,05)1930年的实验研究工作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建立做出了前期的基础工作。

       赵忠尧先是发现了钍的伽玛射线被重元素的“反常吸收”,后是进一步发现了钍的伽玛射线在铅中的“额外散射射线”。

       这两篇历史性的论文是:

       [1] C. Y. Chao.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hard garma-rays, Nat. Acad. Sci. Amer. 16, 431, 1930

       [2] C. Y. Chao. Scattering of Hard garma-rays, Physical Review, 36(10), 1519-1522, 1930

       特别的是,在后一篇论文中,赵忠尧的论文结论明确给出了正负电子对的淹没现象。

       但是,直到很晚的时侯,人们才懂的这个发现的意义。

       赵忠尧的文章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赵忠尧本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论文写的太简短,与它所包含的深刻内容不相称。

       他未能公正的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的研究工作却是物理学中具深远影响力的成果之一。

      

       回顾历史,在由实验到理论的研究工作中,理论研究者对实验论文的“选择性引用”(对正确报道的、赵忠尧的论文不加引用;而“错误的”(故意的?)引用了两篇声称“发现”、但是并没有真正发现的论文)是他未能公正的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大原因。

      

       在阅读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时,我看到“选择性引用”现在已经是常态。

       而对中文文献,或中国期刊(英文)上的论文,即便是国内作者也在有意或无意间搞“选择性引用”,刻意的回避。

 

       也可看到,对论文长度的限定在本质上是对论文所能所包含(的深刻)内容的限定,在竞争性的研究成果权归属中,这多少会起作用的。

 

       还可以看到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赵忠尧在1931年回国后,再也没有持续相关的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而在此后的1933-1934年间的理论争论期他没有任何声音,人们可以无意的“忘记”他。

      

       结论是:在做出关键性工作后,持续相关的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在理论争论期有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的期刊不支持有很大争议性的论文,可以推论:如果物理学家赵忠尧式的工作引起大的反驳性意见(就象是当年),国内主动的不登其论文,国外“选择性的”、“故意”不登出他的论文,还是会出现类似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47646.html

上一篇:给朋友们的新年礼物:关于陈理性力学工程应用问题
下一篇:一刀切与学科体系的非唯一性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18 曹聪 陈安 王瞧 武爱 曹俊 唐常杰 边一 王震洪 王春艳 韦玉程 武夷山 文峰 陈冬生 傅蕴德 徐晓 文克玲 crossludo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