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不好明说的话:就变着法的说

已有 3057 次阅读 2012-1-10 16: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网上的新闻栏,中国青年报,丘成桐教授的观点,中国科技能不能够脱胎换骨,这五到十年很关键”。

         这个类似的观点总在重复。那么,背后为何因?

       联系到佩雷尔曼得奖前后的各种事件,可以判断是丘成桐教授为自身的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被我国学术界所普遍采用而应用于具体问题而感到遗憾。

       杨政宁教授的、20-30年内得奖的、几十年不变的论调与丘成桐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也是为自身的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被我国学术界所普遍采用而应用于具体问题而感到遗憾。

       把他们想直说的话说出来就是:如果我的理论研究工作(思想和有关结果)被我国学术界所普遍采用而应用于具体问题,则世界一流成果也就出来了。

       由此联想到黄昆院士的晶格动力学理论(现在国外把这条路线作为主流路线之一),在我国学术界也没有被重视,目前搞材料科学的人也只不过是只有少数人模模糊糊的觉得重要而已。

       再联想到胡宁院士的电动力学研究工作,连论文发表都困难。但是,历史表明,他的路数是对的,方向是对的。

       再联想到顾功叙院士对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建设性意见被我国学术界几乎完全的视而不见。

       等等。例子太多。

我们看到这类新闻能得到何种感触?

       是不是用这句话合适呢?看不起中国人的研究工作!但是,非常吹捧中国人的研究成果!

       当事人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就那么的谦虚谨慎了一下,在很多人的口中就成为鄙视其研究工作的借口。对成果我们很宣传;但是,对其背后的、取的成果的思路、学术研究工作本身却是鄙视的。这种鄙视无非是在一整套的光彩夺目的语言的隐蔽下而已。

       因而,从丘成桐教授的话“中国科技能不能够脱胎换骨,这五到十年很关键”我看到的是我国科学界对科学研究工作自身的麻木,和这句话的说出背景,我国科学界对一流研究成果的渴望。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内斗不断,取胜方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靠权力(直接的或间接的)。

       因而,丘成桐教授说这话无非是看到我国科学界的动态变化而提出的希望而已(一厢情愿的希望)。

       但是,我同意他的观点,参与科学革命的初期研究工作对一国发展科学是极为重要的;而的确,丘成桐教授代表的几何代数方向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的发动机之一)。

       但是,自从微分几何(张量代数)在代表人物苏步青教授走了之后,我国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就变成为“自得其乐”了。被以工程科学为主的我国科学界主体所无情的抛弃(批判的话难听到了极点,至今在很多人的口中随时会脱口而出,我就被批判过多次)。

    因而,我体会到的、丘成桐教授的话 中国科技能不能够脱胎换骨,这五到十年很关键”、话外音是对微分几何(张量代数)在我国的式微而发出的悲观论调

       很可惜的是,丘成桐教授去的地方不对,又无明白人辅助,那地方只不过是借其名声而已。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他、一个典型化的中国文化下的他,眼看着时间如流水,他又如何不发此感慨呢?!

       理解他的研究工作并应用起来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但是,清华显然是令他失望了。

       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527719.html

上一篇:秋风扫落叶:开放存取横扫论文版权
下一篇:追根溯源:在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徘徊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5 刘洋 王涛 朱桂海 吴飞鹏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