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高绪仁膝肩髋关节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XurenKnee 膝肩髋关节关节镜、关节置换、截骨矫形方向专攻

博文

肩关节复发性脱位需要手术治疗的大Hill-Sachs损伤发生率有多少?

已有 2644 次阅读 2017-1-10 07:06 |个人分类:十年磨一肩|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高绪仁,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主任委员, 崔国庆, 常务委员

    大家好!我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高绪仁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今天是2017年1月10日周二。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十年磨一肩工作。

    作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我会每天和大家分享一点儿我在肩关节领域的认知、实践和经验等等。  

    经常有患者来找我看肩关节不稳、肩关节脱位、肩关节复发性脱位。我们发现在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中肩胛盂骨缺损和肱骨头后外上侧的骨压缩缺损(Hill-Sachs损伤)还是非常常见的。那么需要手术治疗的大Hill-Sachs损伤发生率有多少?

     日本仙台东北大学骨科肩关节专家Eiji Itoi(井樋 栄二)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肩关节专家。其所提出的glenoid track肩胛盂轨迹的概念提出对于肩关节不稳的诊疗,尤其是指导Hill-Sachs损伤的诊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一下日本仙台东北大学骨科肩关节专家Eiji Itoi(井樋 栄二)教授于2013年发表在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美国肩肘外科杂志)上的一篇文章The prevalence of a large Hill-Sachs lesion that needs to be treated(需要手术治疗的大Hill-Sachs损伤发生率)。


     第一,日本肩关节专家Eiji Itoi(井樋 栄二)教授想通过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

     大的Hill-Sachs损伤被认为是导致肩关节不稳术后再发生脱位的一个风险因素。然而,基本没有见到有描述和肩胛盂咬合的Hill-Sachs损伤的发生率。这个研究的目的就是想用glenoid track肩胛盂轨迹的理念来阐明咬合性Hill-Sachs损伤的发生率是多少。

     第二,日本肩关节专家Eiji Itoi(井樋 栄二)教授是怎么探索需要手术治疗的大Hill-Sachs损伤发生率的?


     对100个单侧复发性肩关节前向脱位的患者进行CT检查。采用CT结果进行评估。评估Hill-Sachs损伤的位置和glenoid track肩胛盂轨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当Hill-Sachs损伤的位置向内侧超越glenoid track肩胛盂轨迹,这种Hill-Sachs损伤就被定义为咬合性Hill-Sachs损伤。

     第三,有什么研究发现?


     100个单侧复发性肩关节前向脱位的患者中,咬合性Hill-Sachs损伤有7个(7%)。7个咬合性Hill-Sachs损伤可归纳为两种类型的Hill-Sachs损伤。第一种:大、宽型咬合性Hill-Sachs损伤(3例)。第二种:小、但偏内侧型咬合性Hill-Sachs损伤(4例)。所有的咬合性Hill-Sachs损伤都同时存在肩胛盂大的骨性缺损。

     第四,有什么结论?

     通过对100个连续病例的研究发现,咬合性Hill-Sachs损伤发生率为7%。存在两种类型的咬合性Hill-Sachs损伤:宽大型和小内型。


      好!明天,2017年1月11日周三,我将和大家分享日本仙台东北大学骨科肩关节专家Eiji Itoi(井樋 栄二)教授2015年发表在骨科临床杂志上的一篇专门讲肩关节前向不稳骨缺损的理念性的文章Osseous Defects Seen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2017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让我们积极加深对肩关节的理解和认知,不断提高临床技能,关爱肩关节患者,努力更好地为广大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提供国际一流品质的技术服务和人文关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1026579.html

上一篇:如何评估活体肩关节内的glenoid track肩胛盂轨迹?
下一篇:徐州制药厂职工评价徐州二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团队怎么样
收藏 IP: 117.87.2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