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陆续看了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书,其中也包括中国自清朝以前的教育所包含的四书五经,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的非常全,也没有读的非常细,并且没有名师指点,可能有些地方还有不少误解。最近还看了一些流行的书和电视剧,隐隐有点感觉,当前的文化氛围逐渐在接近中国经典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也都对当前的教育模式有不少的诟病,只是看到了其形式上的缺点和结果上的令人失望,还没有能给出有效的解答,就我个人浅浅的领悟,我觉得要谈教育的毛病,就要从两个环节说清楚,一个是教育的目的,另一个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非生活中口耳相传的非常规教育。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是让一个人开悟,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用所学知识对付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协调生活中的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以及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带来的各种烦恼,这个功能和宗教的功能相类似。二是让一个人更加有用。也就是培养有用之才。一个人什么都不懂什么技能都没有的人是不能对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的。为了达到这两个教育的目的,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选择教育的内容和相应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要考虑到的教育的代价,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教育的普及性。所谓教育的代价就是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效果。所谓的普及性,就是用现有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教育。
为了达到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就要考察选择哪些教育内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为了让人开悟,就需要教授中国文化的灵魂部分,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多的还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比宗教更加健康的实用性。为了教育出对当前有用的人才,科学技术也是其中之一。两种内容符合两个目的,但是两个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内容也相差万里,如何找到符合中国需要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结论是中国当前的教育仅仅适用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承,不适合中国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不适合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继承只是教育的次要目的而非首要,因此,我们就需要更加关心人的开悟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关于科学技术的教育,中国是没有好的经验的,我们需要采取拿来主义,谦虚谨慎的向西方学习。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的推动大多数来自于西方,从结果上看,他们的教育似乎更有利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人的开悟,中国具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我们需要融合几千年来的中国经验加上西方的好经验,两者融合,似乎才是中国特色的当代教育体系需要考虑的问题。个人以为中国文化的教育方式的选择需要从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上来思考。中国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特点一、系统性。中国文化自先秦开始,就有了相当系统的结果。所谓的四书五经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来者只是增加了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当然后来者也增加了很多文学作品以供人之精神需要,但是从思想上看,先秦文化经过汉儒的完善整理基本定型。后面如朱熹和王阳明之流派,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能算是新的思想,只是对旧有思想的片面解读。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证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早期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似乎就足以支撑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生存需要。如果不是很系统的,那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当然,系统性也能从具体内容上来得到解释。原则性的方法论在《易经》《老子》《论语》中已经完备,对自然,可以看易经,治理社会,可以看老子,对人可以看论语。其中的内容虽然看似晦涩,但是涵盖的方面确实非常完整。
特点二、灵活性。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灵活性。我以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抱有非常负面的观点,其中就有,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教条主义,死板。但是今天看来,我这是一种误解,或者也是被教育所误导。中国文化从来就是最灵活的文化。由于古代的书写的不方便以及人的高明,往往是述而不作,即便写也是非常简单。但是从今天看来,这种不解释,不注释(汉代做了大量注释,作为入门的敲门砖可以,但是不能作为唯一原意解读),其原因就在于,那些道理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能简单的用几句话就能够解释。举两个灵活性的例子:自贡问孔子好人和坏人的话题就表明,孔子的哲学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又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也有恒道一说)。这些例子都说明这些思想本身不是死的,而是非常概括的,如果要解读,就需要加上适当的限定条件,没有条件的解读,不会得到真确的答案。当然这种灵活性就限制了教育对象,死板的人是不会适应这种特性。那些学了四书五经出不来的人,就是不能适应这种无所不在的灵活性要求。
特点三、层次性。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强调人和人的人格平等,但是另一方面一再认为人是具有层次的。如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论语也有类似的思想。当然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佛教也有类似的分层。看到了这种分层,中国文化思想本身就自动包含了各种层次的思想。对于初入门的人有他一套说法,对于中等人也有他们的说法,对于最高明的人依然能够找到自己需要。这种能够适应所有人的文化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文化,这不是简单的精英文化,而是普适性的文化。
特点四、平等性。中国文化还具有平等性的特点。尽管中国文化强调人的层次,但是这个文化还给每个人都安排了最好的理想,即即便是初学者也可能获得最好的道理,即便是没有文化者也可能获得真谛。禅宗的顿悟派在中国的流行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有中国其他文化思想作为辅助。相反,那些有机会学习,但是或者由于没有敬业或者由于资质原因而不能走出思想的泥潭,反而不能真正获益。
特点五、实用性。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务实,因此中国古代文化惜笔如金,不会空谈,谈的东西都是很实用的,只是这种实用性不是那么容易把握。道理都是好道理,可是需要领悟者和执行者有应用的能力。思想的运用不同于科学技术的浅白和直接,必须掌握好度。中医治病正反应了这种实用性和使用的难度。高明的中医总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中国文化强调任何道理都要跟时、事、地、势等有形和无形的要素相关联,然后才能正确的运用,否则就是庸医,就是食古不化。最近有个电视片叫《赵氏孤儿案》,看了几集,一个医生可以对治国和政治都有很深的认识,正是中国文化实用性的具体表现。王跃文的新作《大清相国》也谈到陈廷敬的灵活应用能力。此外,王阳明和毛泽东都是一介书生,没有任何军事教育的背景,但是都不妨碍他们成为卓越的军事家。即便是鬼谷子本人,也不会称自己为军事家,而是认为自己是大的思想下的一家应用而已。
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能够反衬出中国当前教育中关于文化部分的教育缺陷。现在的教育对中国文化做了过度解读,并且好笑到了只有一个答案的程度,这完全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甚至是相反的。反过来,古代的私塾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教育正是正确的教育。他们仅仅是让学生记住那些宽泛的道理,然后借助于每个人的悟性,加上个人在生活中的经验和临场的条件,综合进行应用才能得到好的效果。任何确定性的解读都似乎会引起误解甚至误导。当然,这种完全依赖学生悟性的做法也因为当时条件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在今天,我们条件大大好转的情况下,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文化教育,而不仅仅是通过中小学那点教条式的解读。中国文化的教育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生的任务,绝对不是上学那几年就能够彻底解决。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不断深入的理解,也需要不断的挖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并进行合适的教育,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也是很有帮助的。在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力量源泉,并且充分发展这些文化,发挥这些文化的力量。拒绝批量制造没有文化的工具,多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下一代,也许是中国梦的真正难点。
silong.peng@ia.ac.cn
2013.03.2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